在激戰之中,也出現了個別叛徒。剛剛由第七十團團長提升為第二十四師副師長的區震,在戰鬥中就反戈投降了敵軍。這個家夥後來在國民黨軍中受到賞識,官運比較亨通,解放戰爭初期就擔任過兵團司令。當時部隊內共產黨的組織不太健全,缺乏監督機製,一些人的叛逃自然難以控製。

在這場激戰中,大多數人的表現還是英勇的。夜襲未能奏效,激戰至9月30日天明,因部隊在兩天中傷亡2000餘人,其中第二十四師傷亡過半,彈藥也消耗大部,實在無力再攻,隻好撤了下來。

此時在第二十四師教導大隊的李逸民後來回憶說,他所在單位戰前有100多人,天亮後撤了下來隻剩40多人。這時老夥夫來送飯,見隻有這點人,以為還有很多人在前線沒有回來。同誌們告訴他說“其他同誌都已犧牲”,老夥夫當場就哭了起來。

葉挺這時也在教導大隊吃飯,聽到哭聲就說:“哭什麼,打仗總會有犧牲的。我們的隊伍還要擴大,你說不定哪一天還會當連長呢!”

葉挺、賀龍整頓了一下隊伍,於30日上午向揭陽後撤。對麵的敵人陳濟棠此時不明起義軍虛實,也不敢追擊,還把部隊撤到分水坳後麵,構築工事,足足等了一天,害怕再遭進攻。據後來得到的消息,湯坑一仗國民黨軍傷亡在3000人以上,新編第二師還有部分人逃散,損失比起義軍大得多。陳濟棠當天曾一再懊悔說,昨天不該把第十三師投入戰鬥,現在一點預備隊也沒有了,要是再打半天就不能支持了。

從表麵上看,湯坑一仗是雙方打成對峙,最後都撤出了戰鬥。起義軍以6000人攻敵1.5萬人,火力更遠不如敵,開始還擊潰了薛嶽師,最後又使陳濟棠師受重創,國民黨軍的損失遠大於自己,這表現出革命軍隊在精神上壓倒敵人。可是從全局來看,這是一個敗仗,因為它使起義軍無法達成擊潰敵軍並聯係海陸豐的目的,主力還受到最嚴重的損失而無法恢複,整個局勢也馬上急轉直下。

部隊從湯坑後撤是迫不得已,沒有得到參謀團的命令,退到哪裏事先也沒有想過,因此撤退組織得很亂,官兵情緒也大受影響。第十一軍僅有這個第二十四師和第二十軍,又是分路走,一時失去統一指揮。

賀龍把自己的第二十軍交給第一師師長賀錦齋帶領,自己先趕回汕頭去找指揮機關彙報。葉挺考慮到潮州是總後方,部隊的補給輜重都在城內,就率隊向揭陽撤,在那裏休整了一下就往潮州城走。10月1日,部隊走到距潮州城不遠處,突然遇到一些零零散散的起義軍官兵迎麵跑來,其中有一個是留在潮州的賀龍的副官。他急急忙忙地說:“潮州昨天就丟了,汕頭也不能保。聽說革命委員會已經向海陸豐方向撤了!”

這真是晴天霹靂!葉挺馬上和黨代表聶榮臻研究怎麼辦。兩人拿著地圖研究了一番,葉挺說:向海陸豐去不是辦法,二十師傷亡太大,二十五師又被隔在三河壩失去聯係。我們向海陸豐,越走離二十五師越遠,這樣不行。應該向福建去,那裏敵人薄弱,隻有張貞的一個師,沒有多少戰鬥力,我們又可以帶上二十五師,帶上他們一塊走。接著,葉挺又講起他當初跟著孫中山的時候,在福建搞過一段,那裏的情況比較熟。聶榮臻開始也讚成葉挺的話,說“是個好主意”。可是他從自己是黨代表的身份著想,感到還是要首先得到黨的指示,於是他表示:這樣不行,我們沒有得到命令,這樣一走,不就成了各走各的,單獨行動了嗎?沒有命令擅自行動可不行啊!我們還是找到前委再說吧。以周恩來為首的前委此時在哪兒呢?葉挺、聶榮臻也不清楚,估計大概正從汕頭向海陸豐撤退,於是他們決定部隊掉過頭向西走,沿路去尋找。此時,第二十四師、第二十軍傷亡減員也很大,此時也掉頭向西,也向海陸豐方向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