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餘波陣陣映千秋(3)(2 / 2)

但是,張學良的願望未能實現,等待他的仍然是無限期的幽禁。

從1936年底張學良親自陪送蔣介石到南京後,張學良便開始了漫長的幽禁生活。起初,出於戰事和安全的需要,張學良的囚住地點一直變換不定:

1937年初,張學良被囚禁在奉化溪口的雪竇山;1938年秋,又遷徙貴州修文縣;

1946年11月,張學良被騙解到台灣新竹井上溫泉;1949年,搬至台北近郊的陽明山。

1961年秋,當張學良被“解禁”後,在台灣北投新建了一座小別墅。在這5次幽禁地點的變換中,前3次都是蔣介石一手安排策劃的,後兩次卻是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精心選定的。如果說前3次囚住地點的選定出自蔣介石便於“嚴加管束”和“必須高度安全”的目的;那麼後兩次,蔣經國為張學良選定住址似乎更多地是出於對張學良的友情、敬慕和愛戴。蔣介石退踞台灣後,蔣經國接管“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之職,長期負責“管束”張學良的保安處也歸於蔣經國管轄之下。蔣經國對張學良早有所聞,又敬慕已久,他考慮良久,決定將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從新竹井上溫泉遷出,選定了台北北郊的陽明山。

蔣經國選中陽明山讓張學良夫婦落戶,內心還有另外的打算。一旦張學良從井上遷到這裏,也就為張學良與蔣介石的相晤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他與張學良至誠交往的真意。

張學良表示非常滿意,認為在此生活對修身養性、研讀學問大有好處。但是在商議住所地點時,他竟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半山腰陽明公墓邊的幾間平房,他說:“我這個人,這些年寂寞慣了,在熱鬧的地方呆著,反而不舒服。明朝末年有一個人,他的名字我記不清了,他就住在墓地裏。我很喜歡他作的一副對聯:‘妻何聰明夫何貴,人何寥落鬼何多。’既然人人都要死去,誰也跑不了這一關,我在公墓居住又有何妨。”

張學良認為,住在這裏很好,因為公墓裏埋著的一些人他認識,有的還是他的朋友。以後也還會有朋友埋到這裏,他可以經常去拜訪他們。對於張學良的這個選擇,蔣經國自然不會同意,不管張學良怎樣解釋,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朋友住在公墓裏。最終,他在陽明山莊附近,選中了一幢別墅送給了張學良。

在漫長的幽禁中,張學良憂憤交加,精神上一直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摧殘,無所寄托,就閱讀書報。據當年曾經擔任過看守張學良的“警衛”人員回憶,在囚係中張學良是愛讀書的,趙四小姐也愛在房間裏看書,每次搬遷,光是書籍,就有好幾箱子。

張學良由於長期離群索居,很少與外界接觸,生活實在單調寂寞,他盡量培養自己多方麵的愛好,如他除了讀書外,也注意鍛煉身體。他喜歡登山、散步,有時也愛打網球。後來年歲大了,跑不動了,則又喜歡起養花來,特別喜歡養君子蘭。

1947年2月28日,軍警取締香煙販發生槍擊傷亡事件,引燃對國民黨政府和接管部隊不滿的台灣本省人的怒火,釀成大暴動,殺害外省人,蔣介石則調大陸部隊展開全島血腥鎮壓,是為“二二八事件”。那場動亂,也使到幽居在山裏的張學良夫婦完全失去食物供應。在一部關於他生平的紀錄片中,張學良說,當時他被關在一個山區裏,是高山族人(原住民)的番薯救了他的命,沒有那些番薯他“就餓死了”。紀錄片旁白說,看管張學良的特務隊長劉乙光曾接到命令,隻要有暴徒來要劫走張學良,就把張學良殺掉。

張學良曾作詩自勉:“不怕死,不愛錢,丈夫從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