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邙山敗北 (2)(2 / 3)

一路輾轉,一路逃亡,最後李密渡過黃河,來到王伯當駐守的河陽城(今河南孟州市),在這裏,李密又一次組織眾將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研究探討下一步的走向。會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打算,準備依托南麵的黃河和北邊的太行山這兩大天然屏障,再東連黎陽,以圖東山再起。同時,他還談了自己準備去黎陽的想法。

從這次會議的結果看,李密這個人是不適合開會和搞民主集中製的。上次開會,眾將一致求戰,結果,他聽從了多數人的意見,一個強大的瓦崗軍團覆滅了;這次開會終於沒人求戰了,但大家卻一致求散。對於李密想去黎陽的想法,有人給他迎頭潑了一盆冷水,提醒他說:“殺翟讓之際,徐世勣幾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這盆水果然把李密澆了個透心涼,他想,當年殺翟讓的時候,徐世勣也曾被砍傷,差點兒丟命。如今,自己這隻落毛的鳳凰再跑到他的手下,要是他翻出以前的舊賬,自己不就鐵定死翹翹了嗎?於是他斷了東去黎陽的念頭。

李密放棄東去黎陽的決定等於放棄了挽救自己的最後一次生機,隨著這一決定的產生,他的生命正式進入倒計時狀態。將他自己過早送入墳墓的原因完全源於他自己有眼無珠、察人不準。關於“性貪鄙”的邴元真和“輕於去就”的單雄信,他的心腹手下宇文溫和房彥藻早就勸他將這兩人除掉。宇文溫甚至對李密預言:“不殺元真,必為公患”,後來果然應驗。可是李密卻優柔寡斷,不為所動。而對於徐世勣,不該看走眼的時候,他的眼睛卻看歪了。徐世勣和單雄信是屬於不同的兩類人,缺鈣的單雄信是“腿軟心硬”,而“蓋中蓋”的徐世勣卻是“腿硬心軟”。後來確鑿的曆史事實表明,徐世勣是一個忠心耿耿、完全可以值得信賴的下屬,他盡職盡責地為李密守衛著山東的大片土地。李密叛唐被殺後,徐世勣還上表請求李淵歸還李密的屍體,批準自己以君臣之禮重新安葬李密,並“大具儀衛,舉軍縞素”,同時組織瓦崗舊將為李密戴孝。李密生前沒有稱帝,死後卻享受了部下的君臣大禮,雖然是死不瞑目,但最少也應該了無遺憾地閉上一隻眼睛吧。這樣一個真義士,李密卻猜之疑之,隻能說他該敗該死了。

以今天旁觀者的眼光看,李密的邙山之敗雖然是一次重大失敗和挫折,但並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失去的隻是黃河以南地區的郡縣,黃河以北從河陽到黎陽的這片不小的地區仍然控製在瓦崗軍手裏。這時候,黎陽倉還在,糧食不愁,兵力也還有好幾萬人,如果守住黃河防線,假以時日,卷土重來,發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逆轉並非完全沒有可能。但是,被他招來參加會議的將領被打怕了,他們不願意待在河陽扼守黃河,而是主張繼續逃跑。這時候,李密沒有拿出主將應有的殺伐鐵腕鎮住部下,見大家都不支持自己的意見,特別失望。也不知道是擺擺樣子,還是真心想死,他突然拔出佩劍說:“孤所恃者眾也,眾既不願,孤道窮矣。”邊說邊想抹脖子自殺。他的鐵杆粉絲王伯當緊緊抱住他號啕大哭,於是“眾皆悲泣”。一屋子挎刀握劍的大男人個個仰天長哭,不是為生離死別的親情,不是為錐心斷腸的愛情,隻是為窮途末路的殤情,這有點兒過於滑稽,不值得施以憐憫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