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鏟東擊西(2 / 3)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奶奶以前常對我說的這句話竟無意中成了對李密同誌的評語。

河東城一直是李淵牽掛的一個心病。在起兵攻取長安途中,屈突通駐守的河東城給他製造了不少而且不小的麻煩,既讓他擔心,又牽製了他的部分兵力。對長安來說,河東城就像一根立在東麵後院的釘子,如果不將其拔掉,遲早會被其所傷。入主長安後,李淵下定決心要拔除這根釘子。

其實,自上次桑顯和在潼關被劉文靜大敗後,屈突通就有點心絞痛了,因為他拿據險而守的劉文靜毫無辦法。這時候有人勸他投降李淵,但他說自己被兩代隋皇“恩顧甚厚”,決不做“食人之祿而違其難”的不忠之事,還常常摸著自己的脖子說“要當為國家受一刀!”

攻下長安之後,李淵特意派自己的家僮去招降他,結果這個可憐的家僮當即被屈突通斬首。當他聽說自己在長安城內的家屬全落入李淵之手時,就命令桑顯和鎮守潼關,自己引兵東出,準備去投靠洛陽。結果他前腳剛走,桑顯和後腳就舉城投降了劉文靜。得到這個險關之後,劉文靜馬上派遣將軍竇琮和桑顯和一起,經此關向東追擊屈突通。屈突通見後有追兵,立即轉身布陣迎戰。這時候,竇琮隆重推出了一個“法寶”——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要他去勸說父親投降。不料屈突通卻沒拿這法寶當寶看,他對著自己的兒子破口大罵道:“此賊何來!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讎!”真夠可以的,老子罵兒子是賊,這不是把自己也順帶著給罵了嗎?光罵還不算,他還命令左右弓弩手向兒子射擊。曆史書上沒有寫他的兒子“應弦而倒”,說明他的手下士兵還是比較識趣的,準確地把他這句話理解為應景氣話,並沒有真的射擊,否則,他這個兒子死得可真冤,因為還沒等這句大義滅親的每一個字上的口水幹透,他就下馬投降了唐軍。

原因很簡單。桑顯和見屈突通油鹽不進,便走迂回路線,做起了屈突通部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對那些欲往洛陽的隋軍說:“今京城已陷,汝輩皆關中人,去欲何之!”

一語點醒夢中人!大家一聽覺得此話很有道理,自己家在北方,為什麼要跑到南方去流浪呢?於是所有人都自覺自願甩掉兵器,“皆釋仗而降”。

屈突通見手下兵將全都繳械投降,一臉的無可奈何。都成光杆兒司令了,還拿什麼打呀?總不能把自己的頭砍下來當手榴彈去扔對方吧?此時,他已決定投降李淵,於是他跳下馬背,朝著楊廣所在的東南方向再三跪拜號哭:“臣力屈至此,非敢負國,天地神祇實知之。”屈突通說的是真話,他的投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機性,若不是情非得已,對這樣一位猛將,想讓他束手就擒,那是要付出相當代價的。

對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劉文靜是無權隨便處置的,他立即派兵將屈突通送達長安,聽候李淵發落。李淵很看重這個以前的同事,不但沒有殺他,還任命他為兵部尚書,賜爵蔣國公,兼秦王李世民元帥府長史。當然,屈突通也沒有讓李淵白疼,為唐朝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淵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李靖、徐世勣、屈突通這樣的小魚、中魚非常有容人胸懷,而對像李密、竇建德、杜伏威這樣的大魚,即使是主動歸順,也要想方設法搞死。

收編了大將屈突通之後,李淵命其到河東城下招降勸說由他一手任命的守將堯君素。兩人見麵後,一個在城上,一個居城下,相對而哭。屈突通淚眼婆娑地勸自己的老部下放棄抵抗,及早投降。堯君素不但斷然拒絕了自己昔日老首長的建議,還質問他作為國之大臣,為什麼“負國生降”,為別人當說客。他還不失時機地提醒挖苦屈突通:“公所乘馬,即代王所賜也,公何麵目乘之哉!”

屈突通無可奈何地對他說,唉,他也是“力屈而來”。堯君素接過話茬說:“方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他覺得自己力量還沒有用盡,叫屈突通閉嘴。屈突通並不是那種忘恩負義、有嘴無臉的人,被自己曾經的下級一頓教育,弄得滿臉通紅,羞慚而退。

走了屈突通,又來了堯君素。河東這塊骨頭真難啃,把李淵的牙齒硌得嘣嘣響。後來,李淵又派從東都投降過來並和堯君素相熟的龐玉、皇甫無逸兩人去當說客,為了表示誠心並讓堯君素放心,李淵還賜給他“不死金券”,保證既往不咎,不搞秋後算賬那一套。這個待遇是很高的了,擁有“不死金券”就相當於穿上了一件刀槍不入的鐵布衫,任何時候犯了死罪都可以出示此券保住性命。當然,如果犯的是謀反罪,那“不死金券”就自動過期。中國曆史上各個朝代皇帝給大臣頒發的“不死金券”“免死鐵券”之類的不死護身符,都有一條“最終解釋權”:不含謀反罪在內。想想也對,你都造反想要皇帝死了,皇帝還能免你不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