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一鼓作氣 (1)(1 / 2)

公元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在扶風大敗薛舉的兒子薛仁果,丟盔棄甲的主帥薛仁果由東向西一路狂逃,李世民則領兵一路狂追,兩人的“田徑賽”路程比馬拉鬆可長多了,一直從扶風追到了壟坻(今陝西隴縣的隴山),離薛舉的都城秦州隻有兩百裏的路程了。

這場大敗把薛舉嚇壞了,他生出了向唐朝投降的念頭,於是便問他的手下大臣:“自古天子有降事乎?”其實薛舉的這一問應該是希望朝臣們順著他的話把說:“有啊,很有呢,大有特有!”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順水推舟說出自己投降的打算了。可是,衛尉卿郝瑗立即對他的這一念頭進行批駁,並列舉了漢高祖劉邦、蜀漢劉備雖屢遭敗績卻最終完成帝業的勵誌故事,勸他振作精神,樹立信心。薛舉被郝瑗一番現場激勵後又來了精神,說:“聊以此試君等耳。”他說他是故意拿這話試試大家呢。反應還真快,撒謊都不用打草稿。郝瑗這個人還真得說道幾句,他本來擔任隋朝金城令,是薛舉的頂頭上司。因當時縣城附近盜賊太多,郝瑗招募了好幾千人交給了校尉薛舉,命他率軍去討伐盜賊。結果可好,薛舉卻在郝瑗主持組織的出征餞行招待宴會上突然發難,在酒桌上劫持了郝瑗,然後造反成功。現在乾坤倒轉,薛舉成了郝瑗的頂頭上司了。不過,薛舉對郝瑗還是挺不錯的,在這次“廷勵”之後,薛皇帝厚賞了郝瑗,還將他“引為謀主”,也就是擔任自己的特別參謀。感謝郝瑗是應該的,畢竟薛舉造反集團公司的首筆啟動資金、進貨成本都是郝瑗無償提供的呢。

扶風之敗後,薛舉老實了半年多。在李淵正式稱帝一個月後,他又率軍向剛剛成立的唐政權發起攻擊。於是李淵任命李世民為西征總指揮,率領由劉文靜、殷開山、劉弘基等八大總管組成的西征大軍火速開往前線,希望將薛舉的本部兵馬一舉摧毀,安定西線邊界。然而很不幸的是,這次西征的成績單卻紅燈高掛,比河馬的臉還難看。

公元618年七月,薛舉率兵進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然後一路推進到高墌(今陝西長武縣),聲勢很大,氣勢很盛。李世民率軍到達高墌後,並沒有和薛舉軍大規模接戰,而是將主力排在薛軍的側前方,“深溝高壘不與戰”。李世民估計薛軍遠離本土作戰,糧草肯定不足,所以先堅壁不出,拖上一段時間,等對方糧草耗盡退軍時再乘勢出擊。這是對付強敵的最常規打法,很老土但卻很實用。要是這樣“我拖,我拖,我拖拖”地守下去,李世民預計的結果一定會出現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世民能算到敵人沒糧食,卻沒算到自己會生病!

在最需要主帥撐場子的時候,主帥卻得了瘧疾病。於是,他將部隊的軍事指揮權交給劉文靜和殷開山,並且一再告誡二人說:“薛舉懸軍深入,食少兵疲,若來挑戰,慎勿應也。”總之就是要他們倆別忘記了“我拖,我拖,我拖拖”那七個字的中心思想。

劉文靜和殷開山不大讚同領導的意見,他們倆也很想“拖”,但卻是想衝進敵陣把薛舉給拖來。這哥倆並沒有把李世民的話放在心上,而是認為主帥病了,更應該向對手炫耀軍容,威懾敵人,免得被敵人看輕。於是他們把李世民的告誡當成了耳旁風,擅自將軍隊開調到高墌西南方的淺水原,並且像李密在邙山之戰中的紮營套路一樣,“恃眾而不設備”。薛舉見到這種“撿錢”的機會豈肯放過?他率軍躡手躡腳潛到唐軍背後,突然對淺水原的唐軍發動襲擊,目空一切的劉文靜和殷開山當然猝不及防,被薛舉殺得一敗塗地。八大總管的軍隊全部被打散,“士卒死者什五六”,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等多名大將被俘。這一仗薛舉以絕對優勢殺敗唐軍,占領了高墌城,並將陣亡的唐兵屍首堆築成“京觀”。千萬別把字麵並不難看的“京觀”想象成旅遊景觀,這兩字組合在一起是很具殘忍意味的,是古代戰爭勝利方為炫耀功勞戰績,將敵人的屍體聚集在一起堆成一個金字塔狀的高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