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秦都——西垂
西垂,又稱西犬丘,是秦國的早期都邑。西垂究竟在什麼地方這一曆史課題,一直困擾著國內外研究秦史的專家學者。根據傳世文獻地誌資料以及近年來的考古發掘,現在主要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一是明人董悅、近人王國維、郭沫若考證其故址在漢代的西縣地,即今西和縣、禮縣一帶。二是徐日輝考證在禮縣鹽官堡東南2.5千米的西漢水南岸。三是康世榮考證在禮縣紅河鄉嶽費家莊地帶。四是王世平認為可能在大堡子山秦公墓地不遠處的西漢水北岸一帶。五是祝中熹考證禮縣城東20千米處的原“天嘉古郡”邑址即西垂故址,在今禮縣永興鎮捷地村與紅土嘴附近。六是張天恩認為禮縣永興鄉西南的趙坪遺址即西犬丘故墟。20世紀70年代,禮縣東北部的紅河鄉六八圖村出土1件戰國中期銅戈,胡部陰刻銘文14字,文中有“右庫工師”之稱,故學者多稱謂“右庫工師”戈,銘尾曰“西工造”。這裏的“西”,應指秦故都西垂之“西”,“西工造”,即西垂工官所造。此外陸續出土的帶有“西”字銘文的青銅器,可以確定西垂的中心地域在東北至禮縣紅河鄉、西南至禮縣石橋鎮一帶。
鞏固王權
武公是一位驍勇善戰、聰明清醒的君王。在被三位權臣罷黜期間,他帶領自己的軍隊遊曆各地,爭取地方上的支持。魯姓外戚與三位權臣之間的權位鬥爭讓地方將領非常厭煩,卻也更加擁護武公,武公最終得以重新即位。
前697年,武公即位,第三年(前695),開始集合禁衛軍隊以及效忠自己的地方勢力,一舉滅掉掌權的三位大臣,重新鞏固了王室大權。鞏固王權之後,武公繼承了兩位先王征討西戎、經營岐豐的大任。在位期間他多次討伐邽冀(今甘肅天水一帶)地區的戎人,並滅掉小虢國(故地在今陝西寶雞),拓展秦國領土。前678年,武公去世,其在位二十年,因為怕兒子嬴白年齡太小,造成權臣幹政,於是廢掉太子,命他的弟弟德公即位。德公元年(前677),遷都於雍(故地在今陝西鳳翔西南)。
霸業待成
德公即位的時候已經33歲了,正處在壯年時期,仍然全力以赴地繼承武公的事業。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是宣公,次子為成公,第三個兒子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德公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兄終弟及,依次輪流成為秦國的國君。
經過武公時代的勵精圖治,秦國到宣公時候已經非常強盛,這時候宣公開始與東方諸國接觸。秦宣公四年(前672),秦國在河陽之戰中擊敗了晉國,讓中原諸侯開始不敢小覷秦國的實力。至此,秦國經過襄公、文公、武公不斷對外征討、對內鞏固政權的活動,才最終成為可以傲視中原的西方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