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十常侍之變(1 / 2)

東漢末年,國運衰退,朝政混亂,腐敗橫生。豪強橫征暴斂,割據一方;人民顛沛流離,苦不堪言。外戚專權和宦官幹政像病危王朝的兩顆毒瘤一般,而外戚與宦官的爭權奪利更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終於,雙方之間爆發的一場血腥的“十常侍之變”,揭開了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時代的大幕。

外戚專權

外戚專權是東漢時期一個顯著的政治現象。早在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初,他借鑒西漢的衰亡教訓,通過各種舉措加強了皇權,以防止外戚專權。然而到了東漢中期,卻出現了曆史上著名的“娃娃皇帝”現象:自漢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年齡都十分幼小,如漢和帝即位時年僅十歲,之後即位的漢殤帝更是剛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再之後的漢安帝十三歲即位,漢順帝十歲即位,漢衝帝即位時年僅兩歲,漢質帝即位時八歲,漢桓帝即位時十四歲。這些“娃娃皇帝”當然沒有能力治理國家,便隻能依靠自己的母後。而作為一介女流的太後也不懂國事,便又依靠自己娘家的父輩、兄弟等親戚,一來理政,二來壯大自己在朝廷中的聲勢。如此一來,皇帝的“娘家人”逐漸掌握了朝廷的實權,他們獨攬朝政,飛揚跋扈。

漢質帝時,外戚梁冀當政。梁冀相貌醜陋,卻心狠手辣,權欲熏心,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他不僅用血腥的方法消滅朝中異己,獨攬大權,而且連地方每年給皇帝的進貢,都要先經他的享用,才輪得上皇帝。忍無可忍的漢質帝禁不住罵了他一句“跋扈將軍”,竟立即被梁冀命人毒死。而梁冀一門極盛之時前後有七人封侯,三人被擁立為皇後,六人被選為貴人,兩人做過大將軍,其餘高官不計其數。梁冀在位二十餘年,窮極滿盛,威行內外,百官畏懼,無敢違命,皇帝也隻能對他恭恭敬敬而不敢過問。

外戚的大權獨攬極大地影響了皇權,於是剪除外戚勢力就成了東漢中後期皇帝即位後的頭等大事。

宦官幹政

外戚勢力龐大,朝臣多投靠依附,皇帝幾乎被架空。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唯一能依賴和調動的勢力就是與自己朝夕相伴的宦官群體。於是,宦官幹政便與外戚專權相伴而生,而外戚勢力與宦官集團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漢和帝在位時,皇帝便依靠宦官鄭眾等人與外戚竇憲鬥爭,後來終於鬥倒竇憲,竇憲被逼自殺。鄭眾立了功,開始參政,被封為鄉侯,世襲罔替。此後,宦官幹政的勢頭便一發不可收拾。漢桓帝延熹二年(159),梁太後過世,皇帝將宦官單超偷偷叫到廁所裏,密謀剪除外戚梁氏的勢力。後來,漢桓帝借宦官與宮中侍衛之力一舉打敗外戚梁氏,為了犒賞宦官,漢桓帝竟在一天之內封單超、徐璜等五名宦官為侯,時稱“五侯”。

然而,宦官幹政所造成的惡果與外戚專權相比毫不遜色。外戚被剪除後,大權並沒有回到皇帝手中,反而落到了宦官手裏,於是又造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麵。漢桓帝時,宦官專權已經發展到亂政的地步。宦官們恃寵而行,在朝中假傳聖旨,胡作非為。他們還把宗族親戚分封到各地去做刺史、太守,在地方上四處搶掠,兼並土地,為非作歹,所作所為與盜賊無異。由於宦官勢力強大,官僚士紳都去巴結,宦官就借此安插親信,培植黨羽,形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的集團。

“十常侍”與大將軍何進

漢靈帝即位後,宦官的勢力正是囂張之時,為首的是張讓、趙忠等十二名宦官頭目,因其都官居中常侍之職,人稱他們為“十常侍”。

“十常侍”繼承了宦官亂政的傳統,他們不僅竊握重權,禍亂朝政,而且極得皇帝的寵信。荒唐的漢靈帝甚至還經常對外宣稱:“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得寵的“十常侍”更加肆無忌憚,他們將自己的父兄子弟們封官到各州各郡,到處搜刮民財,橫征暴斂;還參照皇家宮室修建自己的住宅。郎中張鈞不忍“十常侍”的惡行,上書列數“十常侍”的斑斑罪狀,請求漢靈帝處死“十常侍”,漢靈帝卻將他的奏折拿給“十常侍”看,並怒罵張鈞:“你也太狂妄了!難道‘十常侍’裏就沒一個好人麼?”最終,張鈞沒能逃脫“十常侍”的報複,被誣陷下獄,慘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