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景元四年(263),司馬昭遣兵滅蜀;次年,司馬炎篡魏建晉,魏蜀吳三國中隻剩下一國。而此時的東吳屢經政變,又受孫皓暴政,早已行將就木。經過數年準備,西晉鹹寧五年(279)十一月,司馬炎終於下令揮軍伐吳。晉軍以摧枯拉朽之勢連連告捷,四個月便橫掃東吳,統一了全國。
西晉伐吳
東吳自孫權晚年起就一直陷在朝政動亂的局麵中,除了孫休當政時的短暫中興,其餘時間都是昏君當道,佞臣橫行,忠臣良將被接連枉殺,更兼民怨四起。東吳甘露二年(266),因民勞怨,永安山賊施但率數千民眾,挾持孫皓庶弟永安侯孫謙作亂,後被鎮壓。內憂外患之下,東吳的基業盡毀。
曹魏景元四年(263),司馬昭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伐蜀,蜀漢滅亡,三國鼎立的格局變為南北對峙,曹魏的力量進一步擴充。司馬炎代魏以後,更是躊躇滿誌,“密有滅吳之計”,蓄勢統一全國。
在西晉,對於是否伐吳也形成了兩派意見。賈充等保守派認為東吳有天險,又善水戰,晉軍斷難取勝;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孫皓腐化至極,東吳已上下離心,晉出兵定能不戰而勝。司馬炎堅決主戰,先是派羊祜經營重鎮荊州,向鄰近的東吳將士大施恩惠,瓦解對方軍心;繼而派益州刺史王秘密製造大船,習練水軍,準備順流之計。
西晉鹹寧五年(279),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水軍,上疏司馬炎說:“孫皓荒淫暴戾,宜盡快征伐,一旦孫皓死後另立賢主,東吳則可能成為強敵。臣造船已長達七年,造好的船隻因囤積日久每日都有朽壞。臣年已七十,恐無多日。以上三者俱備,望陛下勿失良機。”司馬炎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十一月,他下令兵分六路,大舉伐吳。
三國一統
六路晉軍出擊,將吳軍切分為幾個部分,欲各個擊破,東麵晉軍牽製吳軍主力,西麵晉軍主要進攻。鎮軍將軍、琅琊王司馬出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屬今湖北武漢),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巴東監軍唐彬自巴蜀順流而下,總計二十餘萬大軍,由太尉賈充為大都督。
沿長江北岸進攻的前五路晉軍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吳軍或四散而逃,或望風而降,次年(280)正月,晉軍就占領了江陵、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等重鎮,抵達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直逼東吳國都建業。此時,孫皓被突然襲來的晉軍打得手足無措,隻好急令丞相張悌發兵三萬渡江迎敵。結果吳軍大敗,張悌等將領及七千餘名士兵被殺。東麵晉軍大獲全勝,暫停進攻,等待西麵晉軍的會合。
王、唐彬率軍沿長江向東,所遇吳軍也是全無鬥誌,很快攻克丹城(今湖北秭歸)。在巫峽附近,晉軍遭遇吳軍設置的“鐵鎖橫江”,無數個鋒利異常、長十幾丈的鐵錐暗立江中,在江麵狹窄的地方又有粗重的鐵鏈封鎖。吳軍以為憑此足以阻擋晉軍,竟沒有派一兵一卒駐守。王用早已預備好的數十個大竹筏載水性好的士兵先行,用竹筏將鐵錐拔除;又用猛火把鐵鏈燒斷,終於消除了吳軍的障礙。此後,晉軍以摧枯拉朽之勢連克西陵、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鬆滋),兵臨建業。
西晉太康元年(280)三月,各路晉軍彙集建業城下。孫皓急忙糾集水軍萬人抵抗,但吳軍紛紛投降。孫皓又征兵兩萬,但這些士兵都在出戰前的夜晚逃亡。這時,吳國已無兵,孫皓想出最後一計,即遣使分別向王、司馬、王渾等獻降,企圖離間各路。但王不予理會,直接揮軍八萬鼓噪而行,奪取建業。孫皓走投無路,受縛出降。至此,曆經52年的東吳滅亡,西晉統一全國,分裂百年的三國時期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