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原逐鹿(1)(3 / 3)

呂布來到近前道:“有詔令討伐你這賊臣。”說完用矛將董卓刺死。

當惡貫滿盈的董卓被殺死的消息傳開時,長安市民歡欣鼓舞,有的人賣掉珠玉服裝來買酒肉相互慶賀。看守董卓屍體的士兵,見屍體肥胖得流油,就在他的肚臍裏點上燈,足足點了兩天。

董卓死後,王允掌握了政權,不久,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以為董卓報仇為名,率軍十多萬人攻進長安,殺死王允等一萬多人,趕走了呂布,對長安城進行新的燒殺搶掠。之後,在李傕、郭汜之間又發生了大規模的火並,長安及其附近地區,成為他們相互廝殺的戰場,長安城化為廢墟,居民走死逃亡,關中地區繼洛陽地區之後,再次成為無人區。以董卓為首的關西軍閥經過數年混戰,他們同歸於盡,徹底垮台,退出曆史舞台。然而,更大規模的軍閥混戰卻在關東軍閥中展開了。

當董卓從洛陽撤出後,關東軍解散,各路軍閥便陸續回到各地,發展他們自己的力量去了。當時的軍閥勢力有:公孫度占據遼東(今遼寧一帶)。

劉虞、公孫瓚占據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和並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和山西)。

曹操占據兗州(今山東東南部、河南東部)。

袁術先占據南陽,後占據揚州(今淮河下遊和長江下遊以北)。

陶謙、劉備、呂布先後據徐州(今江蘇北部)。

孫策占據江東(今長江下遊以南)。

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

劉焉占據益州(今四川、貴州和雲南北部)。

張魯占據漢中(今陝西南部)。

馬騰、韓遂占據涼州(今甘肅)。

這些勢力不同的大小軍閥,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間進行了一係列的兼並戰爭,神州大地無片刻安寧。經過幾年廝殺,袁紹和曹操成為北方最有實力的軍閥。

袁紹(?一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生在世代官僚地主的家庭。他們家被稱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三公”是指當時掌握最高軍政大權的三個官職:太尉,掌握全國軍事大權;司徒,掌握全國行政大權;司空,掌握全國監察司法大權。袁紹的高祖父袁安曾任漢章帝時期的司空、司徒;他的叔曾祖父袁敞任漢安帝時期的司空;他的祖父袁湯曾任桓帝時期的司空、司徒、太尉;他的父親袁逢曾任靈帝時期的司空。袁家四輩都有人做“三公”之官,所以人們稱他家“四世三公”。由於世代高官,他家的門生故吏特別多。“門生”不單指學生,也包括那些投靠有名望的官僚地主門下的人,官越大,名望越高,門生也就越多。“故吏”是指舊時高官的下屬官員。漢朝三公和刺史、太守等都可以自己挑選屬吏。這些被選中的下屬官員前程如何,多取決於他與故主的私人關係。因此屬吏對故主多懷感恩圖報的心理,成為故主私人的勢力。

像袁氏這樣名望高、勢力大的世家大族,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他們的後代可以憑此平步青雲。如袁紹,步入仕途不久,很快就升為司隸校尉。董卓入京後,他雖反對董卓,董卓也沒敢殺他。袁紹逃到渤海後,董卓還封他為渤海太守,這就是顧忌袁氏的勢力。關東諸軍討伐董卓,推沒有地盤的袁紹為“盟主”,也是從他的資望考慮的。當關東軍散夥後,袁紹深感根據地之重要,要想在亂世中立穩腳,不被人吃掉,必須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他將目標對準離他最近的冀州。當時的冀州牧是韓馥,曾經是袁氏的“故吏”。當時韓馥正在與占據幽州的公孫瓚發生衝突,袁紹略施小計,就輕而易舉地從韓馥手中騙取了地廣、糧足的冀州。韓馥拱手將冀州牧的寶座讓與袁紹,袁紹以韓馥為奮威將軍,但不給其一兵一卒,失去一切權力。從此,袁紹便以冀州為基地,向四周擴展勢力。

袁紹為穩固這塊根據地,首先對冀州地區活動頻繁的農民起義軍——張燕領導的“黑山軍”進行鎮壓,然後向北占據幽州的公孫瓚發動進攻。191年(初平二年),公孫瓚對袁紹據冀州深表不滿,率兵三萬向袁紹興師問罪,結果被袁紹大敗。公孫瓚不服,再次與袁紹交鋒,但仍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