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年(太和二十三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病死在南伐的歸途中,年僅33歲。他的兒子元恪繼承了皇位,就是魏宣武帝。宣武帝在位隻十幾年,死後,由他的七歲兒子元詡繼位,是孝明帝,大權落在他母親胡太後手裏。這時的北魏政權已從孝文帝時的繁榮昌盛,走向墮落腐敗。胡太後和她的統治集團驕奢淫逸,貪婪暴虐,過著極端奢靡的生活。
為了滿足他們的奢靡生活,他們對老百姓拚命搜刮。朝廷之上出現了“餓虎將軍”(指元惲),“饑鷹侍中”(指盧昶)稱號。地方官在征收賦稅時,用長尺重稱,原來以四十尺為一匹,這時一匹竟達七八十尺,百姓負擔非常沉重。官吏的貪汙之風更是泛濫成災。
朝廷為收斂錢財,公開賣官,主管官吏升遷的吏部成了賣官市場,被當時人叫做“市曹”。吏部尚書元暉定價賣官,大郡兩千匹絹,次郡一千匹絹,下郡五百匹絹等等。
胡漢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兼並土地,均田製遭到嚴重破壞。如大族李顯甫,率領宗族數千家,占墾殷州西山周圍五六十裏地區,華州刺史楊播,以借的名義大肆強占民田,他弟弟楊椿在侵奪民田同時,還盜占牧田達三萬四千畝。
以胡太後為首的統治集團生活上奢侈腐化,精神上空虛墮落。他們篤信佛法,大造佛寺,已達到瘋狂的程度。
胡太後在洛陽修建一座永寧寺,寺裏的佛像都是用黃金澆鑄和玉石雕刻的。最大的一尊佛,高一丈八尺,用了幾萬斤黃金。在大金佛周圍,還有一人高的金佛十尊,玉佛二尊。寺裏的佛殿,富麗堂皇,和宮殿差不多。佛殿後麵有僧房一千多間,都是用珠玉錦繡裝飾的,來供和尚尼姑們居住。寺中還修一座九層寶塔,高九十丈,塔頂有一根高十丈的柱子,合起來正好百丈。柱子頂上裝有法輪,上麵掛許多小鈴鐺,風一吹,鈴鐺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能傳出十多裏遠。
上行下效,全國佛寺數量激增。534年(永熙三年),洛陽就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州郡佛寺達三萬多所,僧尼多達二百萬人。
佛寺的修建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農田荒蕪了,國庫空虛了,百姓生活更苦了。而那些崇信佛法的和尚尼姑,既不交納賦稅,也不負擔徭役。他們還霸占土地,奴役農民,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地主階層,叫寺院地主或僧侶地主。僧侶地主擁有大量的田地和資產,盤剝廣大勞動人民,加深了他們的苦難。
統治階級的殘暴剝削和壓迫,激化了階級矛盾。廣大勞動人民為了生存,被迫奮起反抗。以六鎮風暴為序幕的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義終於爆發了。
北魏初年,為了防禦柔然等族的侵擾,朝廷在平城以北修築了一道兩千餘裏的長城,並在要害之處設立一些軍事據點。這些軍事據點當時叫鎮,最著名的有六個,稱為六鎮。從西向東數,最西邊的是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西)、撫冥鎮(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北),最東邊的是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北)。朝廷建立這些軍鎮是為了保衛首都平城,所以六鎮的地位十分重要。六鎮統兵將領即鎮將,都由拓跋貴族來擔任,鎮兵主要也是鮮卑人,也有一些漢族地主的子弟。北魏遷都之前,朝廷對這些軍鎮非常重視,軍鎮的將士地位很高,不僅可以做官,而且還享受免除租賦的特別優待。朝廷經常派人去慰問,把他們看成“國之肺腑”,真正的嫡係部隊。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南邊的邊防變得日益重要起來。北方軍鎮的將領和士兵地位開始下降。南遷的貴族享受著優厚的待遇,過著奢侈的生活。而留在北邊的軍人,一生的希望隻不過當個小“軍主”,二者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那些戍守北邊的鮮卑士兵的地位,更是一天天地淪落。北魏末年,六鎮戍兵不再單純是鮮卑人了,還有被強行為兵的各少數族人,也有因犯罪而被發配到那裏的罪犯。他們被稱為“府戶”,被人們當做奴隸一樣看待。那些鎮將們對朝廷和南遷貴族們,在內心裏充滿了仇恨。為了維持他們的奢侈生活,他們對鎮兵和邊境居民拚命地剝削和壓榨。這樣,在邊鎮將領與朝廷之間,邊鎮將領與南遷貴族之間,邊鎮的將領與軍民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矛盾,而且越來越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