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規定他的部隊不許搶老百姓的東西,行軍路過老百姓麥田,都要下馬,步行牽馬而過。高歡也對漢族百姓勸解道:“鮮卑人是你們的雇工,得到你們的一斛米一匹絹,為你們擊賊,令你們安寧,你們為何要嫉恨他們呢?”
高歡的政策使當地的民族矛盾有所緩解,他既牢牢地控製了六鎮這隻軍隊,又在河北站穩了腳跟,開始公開與爾朱兆較量。532(永熙元年)正月,高歡攻占了鄴城,爾朱氏急忙集中二十萬兵力,爾朱兆、爾朱天光、爾朱度律、爾朱仲遠會集到鄴,與高歡在鄴城附近的韓陵進行決戰。當時高歡的戰馬不到二千,步兵不滿三萬,但卻大敗爾朱氏。爾朱度律、爾朱天光、爾朱世隆、爾朱彥伯等被處死,爾朱仲遠逃到南梁。爾朱兆逃回北秀容,被逼自殺。到533年(永熙二年),爾朱氏勢力全部被消滅。高歡進入洛陽,殺掉爾朱氏所立的節閔帝元恭,另立元朗為帝,不久,又殺元朗,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封高歡為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師、世襲定州刺史。封高歡子高澄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
534年(永熙三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元修不再願做高歡手中的傀儡,偷偷地逃到長安,投入到關中軍閥宇文泰的懷抱。孝武帝的出走,增加了關中軍閥宇文泰的聲勢,高歡失去了政治上的招牌,吃了虧。他屢次請求孝武帝回來,孝武帝不願意,也不敢回來。這時的元氏作為皇族,還有一定號召力,高歡覺得自己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沒辦法,隻好另立一個傀儡皇帝元善見,即孝靜帝,把都成遷到鄴城,曆史上稱這個政權為東魏。第二年(535年),宇文泰在長安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成立西魏政權,北魏正式分為東魏和西魏,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宇文泰,字黑獺,世代居住在武川鎮,是個鮮卑化的匈奴人。他的青年時代是在戰爭中渡過的。六鎮起義後,他參加了起義軍,後來投靠爾朱榮。530年(永安三年),宇文泰以部將的身份隨賀拔嶽進駐關中地區,鎮壓關隴起義。在經營關中過程中,賀拔嶽發現宇文泰不僅英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他頭腦冷靜,思想深邃,善於分析形勢,做出判斷,並提出許多好的計謀和建議,使賀拔嶽在關中打開局麵。宇文泰逐漸地成為賀拔嶽的心腹,賀拔嶽派他駐守戰略要地統萬城。534年,賀拔嶽被謀殺,宇文泰被北鎮軍人推為領袖。宇文泰在此基礎上,以長安為據點,建立了西魏政權。
東魏和西魏二分了北魏天下,但東魏無論是地盤上還是實力上,都遠遠大於西魏。東魏不能容忍西魏的存在,總想依仗自己力量的強大,消滅西魏。西魏為保全自己地盤,擴大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也不停地與東魏作戰,所以東、西魏自從建立之日起,便戰火不斷,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有沙苑之戰和玉璧之戰。
537年(西魏大統三年),宇文泰出潼關,攻占弘農(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高歡聞知後,親率二十萬軍從蒲津(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與陝西大荔縣朝邑鎮之間黃河上)渡黃河,涉洛水,到達了許原(今陝西大荔縣南)他要截斷宇文泰的歸路,然後攻占長安。
宇文泰聽到消息後,發現情況不妙,立即放棄弘農,回師渭水,扼住通往長安的要道。他知道,自己的軍隊必須在高歡軍隊渡過渭水之前與他們決一死戰,高歡一旦渡過渭水,後果將不堪設想。當時宇文泰與高歡軍隊數量相差懸殊,宇文泰隻有一萬軍隊,而高歡有二十萬大軍,宇文泰部下將領擔心寡不敵眾,信心不足。宇文泰給他們分析形勢說:“目前的危險是耽誤時間。如果放高歡入長安,人心大亂,我們將一敗塗地。現在高歡軍隊遠來疲憊,人生地疏,還沒有站穩腳,正是我們進攻他們的大好時機。”
他命令全軍隻備好三天糧草,然後渡過渭水,悄悄地在東魏軍駐地六十裏外的沙苑(今陝西大荔南洛、渭二水之間)安營紮寨。字文泰在眾將領集思廣益的基礎上,製訂了一個非常大膽的作戰方案。這就是揚長避短,不同敵人在平原上交鋒。沙苑東十裏有個叫渭曲的地方,是一片蘆葦茂密、土地泥濘的河灘,將西魏的主力背水埋伏在這裏,以鼓聲為號,進行伏擊戰。字文泰則親率少數人馬做誘餌,把東魏的軍隊引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