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文史奇葩(2 / 3)

建安詩人除曹氏父子外,建安七子的作品也非常出色。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代表作《七哀詩》,真實地反映了軍閥混戰給關中地區造成的災難。這首詩是寫他在192年避李傕、郭汜之亂,從長安南下荊州途中的見聞和感受。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完。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詩中生動地描寫了饑婦棄子的場麵,揭露了戰亂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建安時期還有一位著名的女詩人蔡琰。蔡琰,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她是東漢末年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她最初嫁給河東人衛仲道,不久衛仲道死去,她隻好回到老家陳留。董卓之亂爆發後,她被涼州軍的“胡兵”擄去,後又流落到南匈奴,嫁給匈奴左賢王,生了兩個孩子。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派使者,攜帶厚重禮物,到匈奴把蔡文姬贖回來。後來又嫁給同郡人董祀。

蔡文姬回來後,她用長篇敘事的《悲憤詩》,講述了自己悲慘坎坷的遭遇。全詩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女子創作的五言長篇敘事詩。長詩從蔡文姬被涼州軍的亂兵所擄寫起:“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揭露了涼州軍的殘酷,反映了被擄者的悲慘遭遇和非人的生活。接著寫她在匈奴地區思念親人故土的感情:“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當寫到曹操贖她回漢,母子惜別的情景時,用“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阿母常仁側,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把骨肉分離時的痛苦心情、矛盾心理活現在紙上。接著又寫她回到家鄉,等著她的是一片廢墟和寂寞孤獨。最後寫她再嫁董祀,有了一個歸宿,“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厲”,但是“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在封建禮教下,有著她這種經曆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無可奈何,她隻好“懷憂終年歲”了。《悲憤詩》也是一首具有強烈感人力量的抒情詩。

兩晉時期文學有了新的發展,西晉左思的《三都賦》有“千秋絕唱”的美稱。左思,字太衝,臨淄(今山東臨淄)人。他博學多才,文采出眾。他的妹妹左芬也非常有才華,被晉武帝選入皇宮為嬪妃。左思也遷居到洛陽,做秘書郎。經過十年耕耘,終於寫成《三都賦》,即《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他是模仿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寫的,但它的內容豐實,辭藻華麗,與班、張二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賦代表了當時賦的最高水平。

在東晉末年和劉宋初年,詩壇上又出現一位偉大詩人,他就是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後又改名潛,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年輕時,宅旁有五株柳樹,因此自號“五柳先生”。四十一歲時,曾任彭澤(今江西彭澤)令,後人也稱他“陶彭澤”或“陶令”。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沒落官僚的地主家庭,少年時家境已很貧寒。為了解決家庭生活問題,他曾幾次當官,先後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職。但他生活在東晉末年和南朝初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門閥大族對官職的壟斷,權貴們的明爭暗鬥,使他對仕途心灰意冷。再加上他深受玄學影響,嫻靜少言,不慕榮利,既不肯隨波逐流,與世俗同流合汙,更不願向當權者獻媚求榮。在他任彭澤令時,郡的屬官“督郵”前來督察,縣吏要他整衣束帶去恭迎。陶淵明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