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文史奇葩(1 / 3)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有過暫短一段統一外,整個社會就一直處在戰亂、分裂、動蕩不安的狀態中。政治上的分裂與征戰,給全國各族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和創傷,給經濟造成衰退。但另一方麵,長時間的分裂也打破了秦漢時期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局麵,各種思想文化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雖不如秦漢時期文化那麼氣勢宏偉,也不如隋唐文化那麼輝煌,但它也發出奇異的光彩。它是聯結秦漢文化與隋唐文化的橋梁,它保留和發展了秦漢文化,又產生許多新的文化現象,為隋唐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北方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他們不僅帶來勞動人口,也帶來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魏晉南北朝時,在文學、史學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開放著一朵朵芳香美麗的花朵。文學如三國時期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時的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以及極具民族特色的南北民歌。

曹操不僅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他是非常出色的文學家、詩人。他在漢代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開創建安詩歌的新時代。他及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還有被稱為建安七子的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斡、應瑒是建安詩人的代表。他們以生動的筆觸,真實地描繪了東漢末年社會動亂和人民的疾苦,反映現實生活,抒發自己的情感。它主要以東漢建安(196—220年)年間至曹魏黃初、太和年間(220—233年)的詩歌為主,所以稱“建安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也稱為“建安風骨”。

建安詩歌風格悲涼慷慨,語言古樸自然,代表作有曹操的《蒿裏行》《短歌行》《龜雖壽》;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步詩》;建安七子中王粲的《七哀詩》及著名女詩人蔡文姬的《悲憤詩》。

曹操的《蒿裏行》是描寫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召董卓入京師,關東軍閥結盟,討伐董卓,關東軍各自為政,互相殘殺的史實,詩的全文是: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成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詩揭露了軍閥混戰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表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憂時憐民的深沉感慨。

曹操的《短歌行》抒發了曹操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慨歎,又表達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情和要像西周大政治家周公旦那樣治國安邦的雄心壯誌。

詩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覺得人生短暫,多少有些消極成分。在詩的結尾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全詩在深沉的憂鬱中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緒,我們可以感覺到在混亂的現實中建立功業的艱難和詩人的堅定信心。

曹植字子建,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封為陳王。他出生在戰亂年代,青少年時代就有要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他在他的長詩《白馬篇》裏寫道: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丕稱帝後,對曹植進行壓抑和打擊,所以在曹植的詩中,有相當一部分表露他悲鬱深沉的憂生之歎,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相傳曹丕曾命令曹植在走七步的短促時間內,做好一首詩,做不成就要“行大法”。曹植隨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就是著名的《七步詩》。詩中以萁豆相煎,比喻骨肉相殘,也表露了他對曹丕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