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的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真品已失,流傳至今的都是唐、宋以來的摹本。
繼顧愷之之後,是梁朝的張僧繇。他的畫在佛像、人物肖像、禽獸方麵有很深的造詣。他日夜揮筆,幾十年從不間斷,創造了大量的寺院壁畫。他學習吸收古印度的暈染法,這種畫法除注意線條外,根據不同需要,分別塗色,需要凸出的部分就淺些著色;需要凹下去的部分就深些著色,這樣色彩分明,立體感強,在當時是一種巨大成就,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顧愷之《洛神賦圖》
張僧繇利用這種手法所畫出的畫非常逼真,相傳他在一座寺廟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其中兩條龍畫上眼睛以後,破壁飛去,這就是“畫龍點睛”的典故由來。
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盛行,統治者把佛教作為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大加宣揚。他們除大量修建佛寺、佛塔之外,還修建大量石窟,石窟中既雕塑佛像,又畫有大量的壁畫,形成了集繪畫、雕塑為一體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有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今山西大同西的武周山西麓,東西連綿約一公裏。它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453年),那時北魏的都城是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市。當時北魏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他任命和尚曇曜來負責主持這項工程。曇曜共組織開鑿了五個窟,被稱為“曇曜五窟”,在今石窟群的西頭,在現在的編號中是第十六號到第二十號窟。每一個窟內都有一尊大佛,有的站立,有的盤坐,個個端莊雄偉。第二十窟的頂和前壁都已倒塌,隻剩下一尊“露天大佛”,大佛高137米,高鼻、薄唇、目長,雙耳垂肩,麵部豐滿安詳,兩肩寬厚,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品。
在曇曜石窟中,那些大佛像都是北魏皇帝的化身,在大佛周圍,雕刻許多大小不一的佛像,象征著職位高低不等的群臣,還有一些更小的人像,象征著百姓和奴隸。在石窟中不僅有佛像,還有飛天(想象中飛舞在空中的仙人)、伎樂、供養人(佛教中稱那些以飲食等資助佛寺的人,以及用修行來支持佛教的人)、奇禽怪獸、名花異草,完全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理想化。
雲岡石窟現存有四十多個窟,大小佛像十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一窟是現在編號的第六窟,是北魏孝文帝時期開鑿的。洞口有一座四層的大樓閣,洞內從地麵到頂部高20米,中間矗立一個大方塔柱,上麵刻了大量佛像。窟內有十七幅佛經故事浮雕,是雲岡石窟中最壯麗的一個。現在編號的第五窟中,有一尊大佛是雲岡石佛中最大的,高約18米,腳長約46米,中指長紐約25米。據說這第五、第六號窟是孝文帝為紀念他父母而修建的。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又將石窟藝術帶到了洛陽,建造了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又叫伊闕石窟,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二十五裏的伊水入口處兩岸,西崖叫龍門山,東崖叫香山。最早開鑿是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元年(500年),是宣武帝命大長秋卿白整模仿雲岡石窟,在洛南伊闕山為他的父親孝文帝和他的母親文昭皇太後高氏修建兩個石窟,以後又逐漸修造。北魏所開鑿的石窟都在龍門山,石窟群長約三裏,幾千個石窟密密麻麻地排列,簡直像蜂巢一樣。在北魏石窟中,最著名的是古陽洞和賓陽洞。古陽洞內有許多佛龕,佛龕旁邊鐫刻著造像人的姓名和目的,這些都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資料。賓陽洞的布局完整,雕像精美。一進洞口,便看見一座方壇,壇上有尊佛像,佛像的兩旁有兩個羅漢和兩個菩薩像,五尊像構成一組,成為整個洞窟的中心。洞壁上布滿了浮雕和裝飾品。洞中有兩塊著名的大浮雕,是描繪北魏孝文帝與皇後禮佛情景的《帝後禮佛圖》,早在抗日戰爭前,被美國帝國主義分子所破壞,並盜去陳列在他們的博物館中。
石窟藝術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隋唐時期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