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藝術天地(2 / 3)

王獻之的書法跟王羲之的一樣,兼有鍾繇的隸書和張芝的草書二者之美。他精於楷、行、草、隸諸體,他的楷書以《洛神賦》著名,行書以《鴨頭丸帖》著名。他以行書和草書著稱於世,尤其是草書,他獨創了一種“連綿草”,一筆書寫好多字,世稱“王獻之一筆書”。這種一筆書的連綿草,開創了後來張旭、懷素狂草的先聲。

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許多人篤信佛教,到處立碑造佛像,並為有功德的人樹碑立傳,這樣碑刻書法成為一種藝術,尤其是北朝,碑刻所用的字體是漢晉隸書的變體,字體氣魄雄厚,結構嚴謹,這種字體被後人稱為“魏碑體”。其代表作品是《龍門二十品》,這二十幅作品都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的造像題記,這些都是傳世佳作。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畫壇上,人才濟濟,由於佛教的盛行,佛教畫占了主要地位。同時,隨著文壇上山水詩的增多,山水畫也開始形成。

三國時期東吳畫家曹不興,以畫人物、佛像著稱於世。他善於畫大幅人像,能在五十尺長的絹上作大像,而且隨心所欲,各部位的比例都非常恰到好處,又能很快就畫完。他見到天竺(古印度)傳來的佛像,便進行臨摹,於是他就成了中國佛像的始祖。據說有一次,孫權請曹不興給畫屏風,一不小心,墨汁滴到屏風上一滴。曹不興靈機一動,便把這墨點改畫成一隻蒼蠅。孫權以為是真蒼蠅,竟用手去彈,可見他的畫是多麼逼真。

曹不興的弟子衛協和張墨,西晉時他們都有“畫聖”的美稱。衛協善於畫佛像人物,據說他曾畫一幅《七佛圖》,畫好後,遲遲不敢點眼睛,說點了眼睛,恐怕“佛”會飛去。衛協的弟子顧愷之,也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

顧愷之,字長康,小名虎頭,所以人們也稱他顧虎頭,東晉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他博學多才,精於繪畫,談吐詼諧,才氣橫溢,而且做起事來一絲不苟,非常認真,幾乎達到發癡的程度。人們稱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

在顧愷之的“三絕”中,最突出的是“畫絕”,他善於畫人物、佛像、山水、鳥獸,尤其是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既能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畫出人物的風度氣質,達到傳神的地步。他認為,在繪畫上,畫人最難,而畫人物屬畫人物的眼睛最難。人物的肢體美醜都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眼睛要傳神。他和他的老師衛協一樣,畫好人形以後,有時好幾年都不輕易畫眼睛,直到考慮成熟了,才把眼睛畫上。

顧愷之不僅注意點睛傳神,而且還注意描繪出人物性格特征來。他曾給裴楷畫像,裴楷有“神儁”的特點。顧愷之為了在畫中體現裴楷這一特性,在他畫好的麵頰上加添了三根毫毛,使畫上的裴楷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頤愷之畫佛像更是堪稱一絕。364年(興寧二年),建康的瓦官寺和尚向名士官僚們募捐。有許多人捐錢求福,但沒有人捐款超過十萬錢的。顧愷之卻慷慨大方地認捐一百萬。過了一段時間,寺院和尚來向他要錢時,他叫和尚把寺內北小殿的一麵牆壁粉刷潔白,他搬到那裏住了一個多月,在那麵牆上畫上一幅佛教故事裏的菩薩維摩詰像。畫好後,他讓和尚打開寺門,但規定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捐錢十萬,第二天來的捐五萬,第三天的聽便。第一天寺門一開,壁畫光彩四射,佛像栩栩如生,前來觀看的人非常擁擠,寺院很快就收足了一百萬錢。

顧愷之不僅“畫絕”、“才絕”,而且還“癡絕”,為人誠實、憨厚,辦事做學問踏踏實實,一絲不苟。據說,他每次吃甘蔗都從梢開始吃,別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這樣吃越吃越甜,漸入佳境。”由於他非常憨厚,人們才說他愚慧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