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繪畫藝術和石窟藝術大放光彩,湧現出眾多藝術家和名垂千古的藝術作品,為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限的光輝。
書法藝術是我國獨特的傳統藝術。春秋時期,文字就逐漸成為藝術品。到漢魏時期,書法藝術便光輝燦爛起來。從此後,眾多書法家創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篆、隸、草、行、楷等字體日益完善,書風大盛,書法家輩出,群星璀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書法上有創新、有獨特風格,並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莫過於鍾繇、王羲之父子了。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時魏國大臣。他好學多才,以當時著名書法大家曹喜、劉德升、蔡邕為師,主攻隸書和楷書。他吸取前人各家所長,完成了字體由隸書向楷書的轉化。他的楷書“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後人把他和王羲之並稱為“鍾王”。他的代表作品有《宣示表》,真品已失,流傳到現在的是王羲之臨摹本。《宣示表》字形扁方,筆法厚重古樸,結字茂密,使轉縱橫,意趣妍雅,是古今奇作,被稱為“正書(楷書)之祖”。
王羲之,字逸少,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是東晉宰相王導的侄子,曾任東晉王朝的右軍將軍,人們稱他為王右軍。他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大書法家,人們尊稱他為“書聖”。他寫的字在當時就享有盛名,被人們視為珍品。在他身上有許多傳奇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
王羲之七歲時開始學書法,他的老師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衛夫人。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善於鍾繇的楷書。王羲之長大後,遊曆名山大川,看到前代書法大師如李斯、曹喜、鍾繇等人的墨跡,又去洛陽觀看蔡邕的《石經》,感觸非常深。他覺得單獨學習衛夫人的字難以成大氣,他決定向前人留下的石碑學習,博取眾家之長,獨創一體,自成一家。
王羲之學書法非常刻苦,不論寒暑,練字從不間斷。他每天寫完字,都要到門前的池塘去洗筆硯,天長日久,池塘裏的水也變黑了,人們把這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每到一個地方,都不停地練字,都要到池塘中去洗涮筆硯,因此,他留下許多墨池,成為今天的名勝古跡。在會稽蕺山下有王羲之的墨池,溫州和江西臨川也有他的墨池。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王羲之的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都達到很高造詣,尤其擅長隸書和草書。他的隸書被認為是“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博采秦漢以來篆、隸、草等各書法家的長處,融會到真行草體中去,獨創了剛健中正、流美而靜的新體。這種新體是當時書法的最佳體勢,開辟了書法的新天地,受人歡迎,被人推崇。人們十分喜愛和珍視他的字,能得到他的字都覺得很榮耀。據說,山陰(今浙江紹興)有個道士十分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想求他給抄寫一部《道德經》,可是又不能無緣無故地開口求王羲之。他聽說王羲之喜歡白鵝,王羲之認為寫字時要集中精神,姿勢端正,好比白鵝遊水,把全身的力氣都用在兩掌那樣,運筆時要把手指、手腕以至全身的精力,都貫注到筆尖,這樣寫出來的字才見功力。那個道士知道這些後,特意喂養了一群白鵝,並經常到王羲之出沒的地方去放。一天,王羲之坐船從這裏路過,看到這群美麗的白鵝,滿心喜歡,讓道士把這群白鵝賣給他。
那個道士笑著說:“我的鵝不賣,但如果您替我抄寫一部《道德經》的話,我可以全部白送給你。”
王羲之一心想得到那群白鵝,便為道士抄了經書,然後帶著白鵝回去了。這就是傳說中“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對書法藝術的重大貢獻是開辟了草、楷書結合的行書道路。他成功地把草書和楷書結合起來,創立了他的行書的獨特風格。他的代表作品是《蘭亭序》,這是他三十三歲時,與一些朋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時寫的,筆法遒媚勁健,端秀清美,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這幅作品到他的七代孫子王智永時,遺付給辯才和尚,後來被李世民得到,藏入皇宮,據說真跡後隨葬昭陵。王羲之的作品真跡已沒有了,流傳至今的都是後人臨摹的。
與王羲之齊名的,是他的第七子王獻之,人們把他們父子合稱為“二王”。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人們也稱他“王大令”。七八歲時,他就從父學字,王羲之特地用楷書寫了《樂毅論》,讓他臨摹。後來,他又學習張芝的草書,經過刻苦努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取得了書法藝術的新成就。王獻之擅長飛白,曾用掃帚沾上泥汁,在牆壁上寫下方丈大字,引來眾多圍觀者。王羲之看後,也表示非常滿意。王獻之寫字多憑興致,如不高興,即使是權貴,他也不會寫,所以,他的作品不如他父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