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深知清朝軍事製設和教育遠遠落後於西方,要開展近代化的軍事改革,必須從人才的培養入手。清政府重視軍事人才建設表現在:一是選送可塑之材出國學習。北洋海軍絕大多數管帶,也就是艦長,都有留學英國的經曆;二是建立新式軍校。1880年,李鴻章“參酌西國成規”,創辦了天津水師學堂,培養炮船、快船和鐵甲艦所需的技術人才。在當時,建立海軍學校,即便在世界上也是一個新事物。美國海軍學院也不過成立於1884年。所以,李鴻章創設天津水師學堂,即中國近代海軍學院,實在可以說得上是一件“開北方風氣之先,立中國兵船之本”的大事。此後,李鴻章在天津、威海衛等地還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魚雷學堂等一批新式軍校。中國近代一些有名的人物段祺瑞、徐世昌、馮國璋、黎元洪等,都出自這些學堂。
(三)左宗棠——自力更生辦洋務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左宗棠開始辦洋務,是19世紀60年代中葉的事。但是,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他就已經很注意了解“夷情”了。據他自己說:“自1839年(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凡唐、宋以來史傳、別錄、說部及國朝誌乘、載記、官私各書有關海國故事者,每涉獵及之,粗悉梗概。”左宗棠了解夷情是為了對付外國侵略者,因此,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他就針對“泰西各國,火輪兵船直達天津,藩籬竟成虛設,星馳飆舉,無足當之”的嚴重被動局麵,積極主張中國應該製造輪船,籌建新式海防,以便“師其長以製之。”
在這個時期的洋務運動中,創辦阻力最大、耗費最多、發展最艱辛、日後虧損最大、非議最多、夭折最早、曆史評價卻反而最高的軍工廠,無疑是左宗棠竭力創建的福建船政局及其馬尾船廠。1864年,左宗棠在閩浙總督任上,開始把他早年的主張付諸實施,積極籌備自造輪船。同年,左宗棠聘請曾在法國海軍服役過的德克碑和日意格,與中國工匠一起在西湖試製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艘機動船,但航速很慢。1866年,左宗棠轉戰福建後剛一個月,便奏請在福州馬尾創建福州船政局和馬尾船廠。他認為:“要杜絕海患,欲防海之,非整頓水師不可;要想整頓水師,必須設局監造輪船。”得到慈禧太後批準之後,左宗棠仍聘請德克碑和日意格負責技術和機器設備采購,並要求派中國技師隨同考察、學習。該局的創辦經費為白銀47萬兩,由福建海關稅收款支付。第二年,左宗棠被調任甘陝總督,督師西北,平定叛亂。為確保船政事業不致夭折,他奏請朝廷重用林則徐女婿沈葆楨為船政大臣,並強調一定要把福州船政局和馬尾船廠建造成中國人自己的船廠。
在左宗棠的堅決要求下,朝廷還把刁難船政局的繼任閩浙總督吳棠調換。後來,擔任福建稅務司的法國人和法國駐福州領事也來幹涉,甚至要求將船政局納入海關,由法國人管理,都未能得逞。1869年1月10日,馬尾船廠製造的第一艘輪船、1370噸的“萬年青”號下水,並由中國舵工和水手駕駛開往天津。抵達終點時,成千上萬的中外人士前來觀看,無不為之讚歎。左宗棠創辦馬尾船廠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他認為中國的海防太落後,舊式的海船根本無法與西方列強的火輪船相匹敵。他不甘落後,主張學習西方,迎頭趕上,徹底改變海防麵貌。他針對當時一些人隻知雇募洋船、不敢自造的錯誤做法,堅決主張自己動手,“設局製造”,認為“雇募僅濟一時之需,自造實無窮之利也”,表示“雖難有所不避,雖費有所不辭”。他的具體辦法是,先由外國購置機器、輪機,配成大小輪船各一艘,然後讓中國工匠學造,“以機器製造機器,積微成巨,化一為百。”為了掌握西方先進技術,培養人才,他在設立馬尾船廠的同時,還開辦學堂,延聘西洋技師,教習英法兩國語言文字、算法、畫法和各種專門技術;凡精通業務,能夠駕駛輪船的優秀學員,不論弁兵各色人等,一律破格錄用。左宗棠還援引西洋各國與俄羅斯、美利堅“互相師法,製作日精”的先例,滿懷信心地斷言,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仿製輪船,要不了幾年功夫,一定能夠推陳出新,後來居上。他曾設想以五年時間製造輪船十餘艘,布置沿海,保衛國防,與西方列強爭雄海上;然後進一步添置機器,觸類旁通,發展各種軍用和民用工業,如製造槍炮、鑄錢、治水等等。1872年,內閣學士宋晉等以國際環境已經和平、船政局耗資巨大等等理由,奏請停辦。在左宗棠、沈葆楨等的強烈堅持下,船政局未被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