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曆時三十多年,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以“自強”“求富”為目的,希望利用先進的技術維護封建統治,但甲午中日戰爭的最後結果證明,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而是以失敗告終。分析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麵:
(一)封建主義的壓迫
推行洋務運動的洋務派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親王奕、軍機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郭嵩燾等。他們雖然掌握著一定的實權,但是在朝廷中有為數不少的大臣官僚、士大夫反對他們的主張,生怕洋務運動的發展危及他們的既得利益,於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輿論上進行多方的鉗製和阻撓。他們或以理學權威自命,或以孔孟之徒自居,或以“帝師”為尊,具有相當強大的社會基礎。對於這次運動,這一時期的實際最高掌權者慈禧太後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慈禧作為“頑固勢力的總代表”,“一貫頑固守舊”,而且她為了獨掌大權,施展權術,一手扶植了那些反對奕和洋務派的頑固勢力,暗中放任清流派,借用他們的言論牽製洋務派;一手又重用和支持洋務派,同意他們推行“自強新政”。慈禧太後巧妙地施展其政治手腕,逐漸地緩解來自各方的阻力。在這樣一個掌權者的統治下,洋務運動必定難以大刀闊斧地前進。
(二)帝國主義的阻撓
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是洋務運動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條件下,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決不會願意也不可能允許中國通過興辦洋務強盛起來。因此,他們在表麵上扶植、支持洋務運動的同時,又不斷采取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乃至軍事的手段進行侵略和控製。而洋務派的某些重要首領,對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力,又多是報以妥協退讓的態度。沒有國家的獨立,就無法保障民族經濟的發展,“自強”“求富”的願望也就隻能落空。比如上麵提到的官督商辦企業,在受到封建主義的束縛外,外國侵略者為了在華攫取更多的利益,又利用獲得的種種特權,極力排擠和打擊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官督商辦企業在這樣的內外夾擊中艱難發展。至於軍事方麵,甲午海戰更是顯現了列強的態度,先是反對丁日昌炸艦沉船以免資敵的命令,英國顧問浩威又在丁日昌死後假托他的名義起草降書,繳出殘餘戰艦十一艘及劉公島炮台和軍資器械,向日軍投降。這就是洋務運動中雇用的外籍教官。所以在這些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阻撓下,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曆史證明,洋務運動不能救中國。
(三)洋務派不觸動封建製度
洋務運動的推動者、實踐者作為封建統治集團內的重要政治派別,其興辦洋務的目的在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根本不想去觸動封建製度,也不想改變傳統思想,甚至連他們本人也是傳統思想的信徒,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保守派與洋務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認識上,而在於對具體問題的看法與做法上。當然,與保守派相比,洋務派還算進步的。他們畢竟睜開了一隻眼睛,主張“師夷之長”。盡管這種“長”完全是技術性的。洋務派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封建傳統文化,這才是洋務運動失敗、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極為緩慢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