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作為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開明派發起的一次自強自救運動。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之門。
(一)洋務運動與軍事近代化
洋務運動一開始的目標是鞏固國防創辦“自強新政”以“求強”,具體表現為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創建新式軍隊、購買國外新式武器。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軍官一律開始學習西洋武操,各省防軍開始更換新式武器,同年曾國藩在安慶設軍械所,李鴻章在上海設製炮所,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的建設由此拉開序幕。短短幾年間,在李鴻章等洋務派領導人的主持下,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體係基本建成,火槍、大炮、彈藥、蒸汽戰艦都已能夠在國內建造,其決心之大、動作之快令中外為之震驚,這是近代中國曆史的一次大飛躍,從此中國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近代軍事工業。
洋務派通過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的生產方法,先後建立起一批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征的軍事工廠,使中國的軍事工業從無到有;以軍事工業的開展為契機,洋務運動開設了一些軍事學校,培養了一批近代軍事人才;通過西方新的洋槍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軍製與訓練方法開始進入中國;同時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新形勢下,隨著對西方近代戰防思想的不斷介紹,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不斷被注入近代化的內容。通過器物、教育與製度層麵的互動,洋務運動在物質與製度、人力資源等方麵為中國軍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一方麵,對於中國自身來講,它是清軍使用原始的冷兵器的比例減少與近代先進火器使用比例逐步上升的過程;另一方麵,從中外武器對比來看,它又是裝備近代洋槍洋炮與鐵甲戰艦的清軍,與列強的武器差距逐步縮小的過程。因此,洋務運動的過程也就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過程,為日後中國軍事近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三)洋務運動與近代政治經濟
從經濟上講,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的一次“求富”運動。洋務派在興建軍事工業的同時,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為此“百方羅掘”但仍“不足用”,洋務派領導人李鴻章認為西方各國均先以工商致富,再由富而強,認為“求富”是“自強”的先決條件。於是洋務派開始將工業範圍擴大,興辦民用工業以“興商務,竣餉源,圖自強”。 以創辦機器大工業工廠為主要內容,是19世紀世界經濟近代化潮流的一個組成部分。洋務運動陸續興辦了煤礦、鐵廠、繅絲廠、電廠、自來水廠、織布廠、電報、鐵路等近40個近代民用工礦交通企業,至1894年為止,這批洋務企業的資本達263443元,占當時近代企業資本總額的45.22%,工人總數34110—40810人,占當時近代企業全部工人數的37.33%—41.62%。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進行,那些達官顯貴以辦洋務為榮,再不以經商為恥,從根本上動搖了幾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重農輕商”的觀念。重農抑商政策從根本上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落後,是近代中國落伍於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後由於時勢的發展,洋務派領導人體會到列強經濟侵略的嚴重性,掀起了以富國富民為主的重商運動,為清朝自強帶來新的活力,使中國的現代化商業萌生並漸漸成長。而洋務派民用工業的創辦打破了西方資本在中國的壟斷,為國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銀,並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