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貞觀之治”出現的曆史背景(1 / 3)

“貞觀之治”指的是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從627年到649年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當政時期,年號“貞觀”。

唐太宗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忠臣,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的政策,減輕了徭賦,實施了休養生息的恤民政策,厲行節約,完善科舉製度。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所以人們把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曆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民生凋敝

隋朝末年,隋煬帝橫征暴斂,驕奢淫逸,百姓背負著無窮無盡的賦稅和徭役。隋煬帝在位期間,四次出巡、大興土木、三征高句麗、開鑿運河給人民增加了難以承受的兵役和徭役負擔。大業年間幾乎每年都有數百萬壯丁離鄉服役,甚至丁男不夠用而役使婦女,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當時黃河以北千裏無人煙,江淮之地雜草叢生,關隴一代萬戶蕭疏。民生凋敝、財力俱竭,凍死、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屍骨遍野的悲慘景象隨處可見。

貞觀初年,整個唐朝社會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景象。大業七年(611年)王薄在長白山發動起義,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連續十多年的戰爭同樣致使土地荒蕪,經濟蕭條,生產很不景氣。人民仍然吃不飽肚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就連比較富饒的關中地區與隋朝初年相比,也相差很遠。人口也大大地減少了,隋唐更替的戰爭中人口減少約兩千萬以上,例如人口原本密集的河南地區,也有很多土地荒蕪,無人耕種。

政府掌握的戶籍隻有二百多萬戶,不到隋朝時期的三分之一。加上貞觀元年關中歉收,鬥米值絹一匹,貞觀二年蝗災,貞觀三年大水,克服天災人禍造成的困難,實非易事。大戰之後,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曆史背景。

(二)內憂外患

“玄武門之變”後,統治階級內部雖然解決了上層集團的派係之爭,但是統治的基礎仍然不穩固。中央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地方掌握兵權的某些將領,對中央政權也是貌合神離。前代門閥地主在經過了農民大起義的打擊之後,雖然勢力大為減弱,但是他們仍然在地方上為非作歹、危及唐朝的統治,甚至公開挑起武裝衝突,企圖推翻唐太宗的統治。

邊疆民族問題也威脅著唐朝的統治。西北邊疆突厥勢力強大,不斷侵襲內地,對唐朝統治造成極大的威脅。邊疆各族對唐朝的方針政策不了解,徘徊、觀望,懷有恐懼心理,邊疆戰事時有發生。

這些對於唐初混亂的社會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麵對著凋敝的民生、內部的威脅、外部的幹擾,重整生產、恢複國力、穩定統治成為統治階級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唐太宗麵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三)以史為鑒

唐太宗生於隋文帝末年的太平之世,卻長於隋煬帝在位的動亂之時,他目睹了隋王朝的滅亡。

隋朝盛極一時,它輝煌與壯麗的光影在唐太宗的記憶深處閃動,但它滅亡的慘劇更是在唐太宗的記憶中久久揮之不去,隋朝曾是那樣一個強大的帝國,卻在頃刻間轟然倒塌,這不能不令唐太宗心生感慨。唐太宗親眼看到了農民戰爭推翻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廣大農民對封建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的弊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複經濟。

自然而然地,“以史為鑒,以民為本”

成為唐太宗治國的指導思想。他認為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隻有“存百姓”“重人才”“強政治”才能將整個國家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首先,唐太宗認識到統治者與人民是“舟與水”的關係,通過土地賦稅製度的調整以“存百姓”;其次,他認識到了重用人才,虛懷納諫的意義,隻有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才能保證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製定和實施;三是加強政治,完善三省六部製和科舉製,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