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世民的個人修為
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他善於用人,勇於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麵形成的重要因素。
1.少年生活
李世民生於599年1月23日。父親李淵,爵為唐國公,母親竇氏,出身於鮮卑貴族。李世民是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李世民的家族是根底很深的軍事貴族,崇尚武功,子弟自幼就要演習弓馬、讀兵書,李世民也是如此。
童年時代的李世民是個聰明睿智的孩子。他喜愛讀書,愛好曆史、文學和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又從小就演習弓馬,馳騁獵場。他身強力壯,武藝精湛,還飽讀了兵書。14歲到16歲,李世民一直居住在京師長安,在這段不安定的生活中,他飽覽了各地的河穀山川、軍事要塞,接觸了各地的民情風俗,了解了許多社會現實情況。李世民少年時期的成長和家庭環境也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的叔父、堂兄弟中有許多善治軍事的將才,如江夏王李道宗、河間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都在李唐王朝創業過程中建立了軍功。這些都使他見識廣博、眼界開闊,同時頭腦冷靜、處事果斷,既有遠見卓識又足智多謀。
2.青年時期
李世民16歲時,社會突然發生了劇烈的動蕩,時代的洪流將李世民推上了一條特殊的人生道路。那時候農民起義的大火燃燒起來,隋朝統治集團內部也發生了公開的分裂,全國上下一片混亂。麵對著嚴峻的現實,李淵父子是繼續留在隋統治集團營壘內部,還是卷入反隋的鬥爭洪流,何去何從,關係著李氏家族的興衰存亡。李世民也就是在這種激劇的社會變動中告別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跨入了文治武功的青年旅途。
在解雁門之圍的戰役及隨父親李淵到太原鎮壓甄翟兒起義軍的兩次戰事中,李世民勇敢機智的軍事才能開始顯露。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十萬騎兵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李世民應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前往救援,他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采用了多布疑兵的策略,展現了機智靈活的軍事才華。大業十二年,李世民隨父親李淵到了太原,參加了鎮壓甄翟兒起義軍的戰事,在戰爭中李世民又巧用計謀,化險為夷,取得了勝利。
晉陽起兵是李世民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開始。那時候,年僅20歲的李世民在密謀活動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與父親李淵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李世民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李世民也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他開始成長,並且走向了成熟。
在這期間他立下了很多功勞,這些都為他後來登上帝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做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能獲得戰鬥的勝利。在統一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知人善任,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愧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的赫赫武功也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