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睡虎地秦簡介紹(1 / 3)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雲夢睡虎地秦簡的發現》是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叢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

(一)“睡虎地”的由來

“睡虎地”雖然誌籍不載,但在雲夢火車站鐵路西側這一帶以“虎”命名,實在大有講究。因為雲夢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同虎有極深的淵源。根據《左傳》記載:春秋早期,楚國名聲顯赫的令尹子文就出生在雲夢。他出生後不久,曾被遺棄在荒野,又經乳虎喂養,所以後來他被取名為“鬬穀於菟”。鬬是他的姓氏,而楚人把“乳”叫“穀”;稱老虎為“於菟”。在今雲夢縣城北約十千米,便是那個拋棄他的地方,後名為“虎子岩”,這一地域曾名為“於菟鄉”,距“睡虎地”不遠,就是紀念此人此事。由此看來,“睡虎地”的地名,應該不是憑空造出來的。

(二)十一號墓的發掘

十二座古墓中的九號墓給人以很大的希望,因為它保存得非常完好,槨內的頭廂、邊廂出土的器物也不少。在開棺的時候,大家就像期待嬰兒降生一般,心情格外緊張。但揭開棺蓋一看,隻有一具婦人的骨架,大家不免有些失望。

十一號墓沒有九號墓完好,雖然出了一些器物,但沒有特別稀罕的東西。每天下午都有數百名熱心的群眾在考古工地四周圍觀。1975年12月18日,當十一號墓的頭、邊廂器物清理完畢時,已見落日餘暉了。因為圍觀的人太多,踩塌了一方土,砸斷了墓內的棺蓋板。由於工作已近結尾,誰也沒有把這次塌方看成是什麼事故,當晚值勤守護的人員也都撤了回來。考古工地,一片沉寂,再也吸引不了任何人了。

根據安排,次日上午田野考古的計劃,隻是掃尾:把十一號墓的棺內,做一次例行的清理,全部發掘工作就可以結束了。根據以往經驗,棺內可指望得到的頂多是一枚印章而已,至於古屍,誰也沒有再去想它。

19日,雪過天晴,冬天的早上,寒氣襲人,地上鋪了一層薄雪,墓坑的水麵上結了薄冰。考古工作隊遲遲來到工地,幾個青年人緩慢地走下十一號墓坑,又懶洋洋地提著泥水走上來。水提完後,省博物館陳恒樹下到邊廂裏麵清理器物,他突然發現站在坑邊的一個人的水鞋邊粘著一個碎片,喊了一聲:“不要動!”隨即彎腰取回,用手指頭一抹,顯出黃底黑字。他自語道:“這是一片殘竹簡嘿!這東西從何而來?”隨即喊來了陳振裕,他倆分析斷定:是昨天下午那一根斷裂的槨蓋板掉下去砸壞了墓內的棺蓋,又砸碎了裏麵的部分竹簡。於是立即向考古人員打招呼:“請大家注意:這個棺材裏麵有點名堂!”考古隊員們頓時興奮了,心也緊張起來。十一時左右,槨室頭、邊廂內的漆木器、竹器、陶器等隨葬品清理完畢。大家小心翼翼地挪開被砸壞的棺蓋板以後,一個驚人的發現立即顯現在眼前:棺內是一具完整的成人骨架,仰麵朝上,下肢彎曲,頭西腳東;在它的枕部、右側、腹部擺放著一卷卷竹簡,除少數因漬水浮動而散亂的竹簡殘片外,絕大部分保存完好,隻是上麵糊了一層薄薄的泥沙。考古隊員們頓時興奮起來,而省博物館的專家在興奮之餘又開始自責起來,“昨天收工時,一個值勤的人也沒有留下,如果這座墓昨晚出了問題,其責任誰也承擔不起啊!”

十一號墓的棺底板托著骨架和竹簡,覆蓋著尼龍薄膜,前呼後擁,抬到城裏。縣文化館一樓東側一間陳列室被騰出來,專門安放這具骨架和竹簡。陳恒樹小心翼翼地清除棺內的腐朽沉澱物,陳振裕則仔細辨認著竹簡上的文字。

竹簡從枕部到右側,再到腹部,被依次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組,由陳恒樹一支支地清洗出來,總數達1000多支,絕大部分保存完好。由於編織竹簡的絲繩均已朽斷,此時把它們複原是不可能的,工作人員隻有按出土簡號編排繪製示意圖,並且按編號照相。但由於攝影工具較落後,相照得不清楚,隻能辨認出不多的簡文,於是隻好迅速電告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

很快,專家來了。他們是中國科學院(當時還沒有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李學勤、國家文物局的李均明和王露。李學勤是著名史學大家侯外廬的高足之一,我國“新生代”拔尖的古文字學家,他熟練地辨識簡文,很快讀出了這批竹簡的基本內容。王露則在陳恒樹等人的配合下,使用先進的攝影機,熟練而敏捷地分組拍攝了全部竹簡和其他重要出土文物,並在李均明的協助下,借縣醫院放射科的暗室,通宵工作,把全部膠卷衝了出來。

竹簡的內容偶有傳出,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李學勤在小範圍向縣裏領導層作過介紹之後,決定再舉行一次普及性講座。那天晚上,縣文化館二樓展覽室被擠得水泄不通。聽者從縣委書記、科局長到一般群眾。他們沒有得到任何邀請,都是聞訊趕來的。李學勤介紹了竹簡中的《語書》《封診式》《編年記》和《為吏之道》等若幹內容,大家聽得不知疲倦。李學勤於當晚,就在湖北省雲夢縣文化館第一次宣布:這次出土的竹簡是極其珍貴的秦代文物,以秦代法律文獻為主要內容,並確定了墓葬的絕對年代和墓主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