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港始建於公元前332年,其奠基人為亞曆山大大帝,作為當時馬其頓帝國埃及行省的總督所在地。亞曆山大大帝死後,埃及總督托勒密在這裏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加冕為托勒密一世。亞曆山大成為埃及王國的首都,並很快就成為古希臘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規模和財富僅次於羅馬。但是,隨著阿拉伯帝國的侵入,伊斯蘭教統治者把開羅作為新首都,亞曆山大的地位不斷下降。在奧斯曼帝國末期,它幾乎已淪為一個小漁村。
亞曆山大港不僅是一個古希臘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猶太人城市。早期托勒密統治者維護城市的發展,並使得其大學成為希臘最好的大學。同時,這些統治者將其居民分為希臘人、猶太人和埃及人。從托勒密四世開始,城市內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開始加劇。
名城故事
世界公認的古代七大奇觀有兩個在埃及,一個是名列首位的吉薩金字塔,另一個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亞曆山大燈塔。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個夜晚,月黑風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曆山大港時,觸礁沉沒了,船上的皇親國戚及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經過15年的努力,一座雄偉壯觀的燈塔豎立在法羅斯島的東端。它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人們將它稱為“亞曆山大燈塔”,也被稱為“法羅斯燈塔”。據現存資料的記載,亞曆山大燈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整個高度約135米。塔樓由三層組成:第一層是方形結構,高60米,裏麵有300多個大小不等的房間,用來作燃料庫、機房和工作人員的寢室;第二層是八角形結構,高15米;第三層是圓形結構,上麵用8米高的8根石柱圍繞在圓頂燈樓。燈樓上麵,矗立著8米高的太陽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態的青銅雕像。整座燈塔都是用花崗石和銅等材料建築而成,燈的燃料是橄欖油和木材。整個燈塔的麵積約930平方米。聰明的設計師還采用反光的原理,用鏡子把燈光反射到更遠的海麵上。這座無與倫比的燈塔,夜夜燈火通明,兢兢業業地為入港船隻導航,它給舵手帶來了一種安全感。
公元700年,亞曆山大發生地震,燈室和波塞冬立像塌毀。關於此事,傳說東羅馬帝國一位皇帝企圖攻打亞曆山大,但懼於其船隊被燈塔照見,於是派人向倭馬亞王朝的哈裏發進言,謊稱塔底藏有亞曆山大大帝的遺物和珍寶。哈裏發中計下令拆塔,但在黎民百姓的強烈反對下,拆到燈室時便停止。880年,燈塔修複。1100年,燈塔再次遭強烈地震損毀,僅殘存下麵第一部分,燈塔失去往日的作用,成了一座瞭望台,在台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1301年和1435年兩次地震,塔全毀。
迦太基——古地中海文明之窗
城市名片
國別:突尼斯
位置: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城市北)
地位:古西地中海的貿易中心,古代奴隸製國家迦太基的首都
年代:公元前814年
名城掠影
“若到突尼斯,必遊迦太基。”迦太基是一個古代國家的名稱,按腓尼基語叫做“卡爾特—哈達什特”,是“新城”之意。它位於今突尼斯市東北郊17千米處,瀕臨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峽,據東西地中海要衝,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
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開始向非洲內陸擴展,並控製了北非的大部分腓尼基人殖民地。與此同時,迦太基亦向西地中海進發,占領了西班牙南部海岸及其附近島嶼、撒丁島、科西嘉島及西西裏島西部等,開始稱霸西地中海,與希臘分別控製著地中海的西東兩邊。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3次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戰爭是作戰雙方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以強淩弱的侵略戰爭。羅馬打敗迦太基後,在這裏建立殖民地,在凱撒時代,羅馬亦曾把一些沒有土地的公民遣送至這裏。奧古斯都於公元前29年統治開始,羅馬將迦太基設為非洲行省的一部份。在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迦太基隸屬西羅馬帝國。而在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崩潰,此時汪達爾人乘機入侵迦太基,並占領了非洲北部沿海大部分國家,成立了阿蘭·汪達爾國。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向亞、非、歐三大洲的鄰國進軍,在其倭馬亞時代征服了迦太基在內的北非大部分領土。1217年~1221年,當第五次十字軍東侵橫掃過迦太基之後,這座曆經滄桑的古城被嚴重的損壞殆盡到終於完全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