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活動主要在日內瓦進行,因此日內瓦常被喻為“新教的羅馬”。16世紀,日內瓦是加爾文新教派的中心,老城區的日內瓦聖彼得大教堂便是加爾文自己的教堂。英格蘭國王瑪麗一世時期大力迫害新教徒,因此大量新教學者逃向日內瓦。
1798年,它曾被法國侵占並成為法國的領土的一部分。1815年,日內瓦城和它周圍的地區,被劃入瑞士聯邦,作為瑞士的第22個州,日內瓦市就是日內瓦州的首府。
日內瓦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城市,許多重要的國際性會議以日內瓦作會址,許多國際組織在日內瓦設有駐地和辦公機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19年,日內瓦就被選為當時的國際聯盟的所在地。在著名的國聯大廈,舉行過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現在,聯合國的主要部門雖然設在美國,但仍有不少重要的國際組織的駐地設在日內瓦。如聯合國歐洲分部、國際勞工局、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紅十字會、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氣象局等。歐洲原子能中心於1954~1955年期間在日內瓦建立,它促進了這方麵研究工作的發展,它的實驗室人員達1600多人。
名城故事
對於日內瓦瓦人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就是登城節。這一節日是為了銘記1602年12月11日~12日(但當時日內瓦仍使用儒略曆)發生的“登城事件”。日內瓦人民在這一天擊敗了前來偷襲的薩伏依公爵卡洛·埃曼努埃萊一世的軍隊,維持了當時還是共和國的日內瓦的獨立地位。
17世紀,日內瓦是個獨立弱小的共和國。多年以來,薩伏依王朝的公爵們一直覬覦富庶的日內瓦共和國。卡洛·埃曼努埃萊一世於1580年即位後,立誌將日內瓦變成薩伏依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首都。他的計劃也得到了反對加爾文主義的教宗克雷芒八世的支持。但這引起了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不滿,他也派了少量部隊在附近駐防。
在幾次失敗的進攻嚐試之後,1602年,卡洛·埃曼努埃萊一世決定孤注一擲。他集合了一支約兩千人的雇傭軍,軍隊主要由他的姐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援助的西班牙士兵組成。因為在卡洛·埃曼努埃爾一世看來,薩伏依人與日內瓦聯係過多,並不可靠。進攻的日期最終確定在12月11日夜到12月12日淩晨之間。這一夜接近冬至,寒冷、漫長而且無月。公爵認為日內瓦的守兵一定在屋中取暖而疏於防備。
12日淩晨2時,這兩千名士兵沿阿爾沃河前進,在日內瓦城南的空地集結。他們的計劃是派突擊隊打開日內瓦城門,然後一舉攻入。計劃進展順利,先鋒成功登上城牆,打開無人看守的造幣廠門。很快200多名士兵蜂擁而入。頭領阿爾比尼甚至命人給公爵送信說日內瓦已經拿下,消息迅即傳遍歐洲。
敵兵首先到達了城外,把雲梯接起來,架在城牆外麵準備攻城。守城的哨兵發現了敵情,打響報警的槍聲。人們從睡夢中驚醒,紛紛拿起武器,登上城樓投入戰鬥。聖彼得大教堂和其他所有教堂一齊敲響了緊急動員的鍾聲,日內瓦人同仇敵愾,殊死拚殺。
由於日內瓦人反應迅速,沒有及時炸毀橋城門的敵軍意識到失敗必不可免,於是在破曉前倉皇撤退。日內瓦人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獨立。戰鬥中犧牲的18個人被安葬在教堂,教堂外牆上有他們的紀念碑。此後日內瓦人每年都要舉行登城節,以紀念這次戰役的勝利。
維也納——世界音樂之都
城市名片
國別:奧地利
位置:多瑙河畔
地位:首都,曆史悠久的歐洲名城
年代:約公元前500年
名城掠影
約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建立維也納城。公元1世紀,它成了羅馬帝國的要塞,並逐漸發展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13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後為奧地利首都。1945年起,維也納曾由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分區管理,1955年對奧和約簽訂後,四國軍隊均已撤退。
藍色的多瑙河水緩緩穿過市區,山清水秀;風景秀麗、幽美的維也納森林伸展在城市西郊。站在卡侖山的山巔,從古城堡上瞭望著維也納鬱鬱蔥蔥的森林,波光粼粼的多瑙河,使人不期然的想起這個“音樂之都”的風光景物,行雲流水,曾孕育了多少不朽的樂章,懷抱過多少音樂的巨人!
18世紀中葉,著名女王瑪麗亞·塔雷西亞實行了許多社會改革,使得國力興盛強大,社會安定富裕。因此,民間音樂和歌劇進一步興旺起來,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人、作曲家、演奏家、演員和歌手。對此,宮廷大力提倡,並在皇宮府邸內修建了不少劇院和音樂廳。因此,在18世紀,這裏便是歐洲古典音樂中心,19世紀又成為舞蹈音樂的主要發源地。在這裏成長起來的貝多芬、莫紮克、舒伯特以及施特勞斯父子,在世界樂壇上享有巨大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