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世界名城亞洲篇(1)(3 / 3)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在1918年。先是阿默達巴德的紡織工人罷工。甘地以絕食方式相配合,迫使資方增加工人工資。繼而,甘地又組織了凱達縣農民的非暴力抗稅運動,取得了免繳田賦的勝利。

第三次是以“總罷業”(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機關人員停止辦公)為內容,以反對《羅拉特法案》為目標的非暴力抵抗運動。1919年3月30日,首都德裏舉行總罷業,全市交通癱瘓,示威群眾同警察發生流血衝突。4月6日,全印度大多數城市、農村都起而響應。一周之內,持續高漲。4月13日,英將戴耶爾下令向阿姆利則城紮裏安瓦拉·巴格廣場上集會的群眾開槍,造成流血慘案。

甘地認為群眾的行動有違非暴力原則,便到阿默達巴德宣布停止非暴力抵抗運動。當時他勸打死警官的工人認錯,勸政府寬恕工人,當雙方都拒絕勸告後,他便引咎自責,認為應“用放大鏡來看自己的錯誤”,而自己“犯了一個喜馬拉雅山般的錯誤”,過早地發動了非暴力抵抗運動。1922年2月12日,國大黨通過巴多利決議,譴責群眾“越軌”行為,決定無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月10日,甘地入獄,運動遭到殘酷鎮壓。

20年代末30年代初,經濟危機波及印度。國大黨決定開展由甘地倡議的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29年,在國大黨拉合爾年會上,提出印度獨立要求,授權甘地領導運動。1930年1月,甘地提出的11點要求遭總督拒絕。3 月12日,甘地率領79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農民隨行。4月5日,抵達丹迪海濱,親自動手煮鹽,持續3周。史稱“食鹽進軍”。當局聞訊後,大肆鎮壓。5月4日,甘地被捕,全國抵製鬥爭發展成革命形勢。1931年3月5日,英國政府與國大黨簽訂“甘地—歐文協定”(又稱德裏協定),雙方妥協,國大黨同意停止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具有極廣泛的群眾性,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為印度獨立奠定了基礎。

仰光——東南亞“和平之城”

城市名片

國別:緬甸

位置:仰光河河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地位:全國最大的城市

年代:2500年前

名城掠影

仰光最早叫“奧卡拉”,是個荒涼的小漁村。17世紀更名為“大光”,意為“三崗村”,梵稱“普迦羅婆胝”,意為“荷花城”。1755年,貢榜王朝首任國君雍籍牙在此擊敗孟族軍隊,收複漁村,遂改稱“仰光”,意為“戰亂已平息”。從此,該城有“和平之城”的美稱。那時,仰光麵積不過3平方千米,人口近萬人。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後,仰光成為緬甸的首都。

仰光沒有摩天高樓,隻有一些朱頂粉牆的矮小建築散布在綠蔭深處,好像草原上盛開的鮮花。在一片蔥綠中,有兩麵明鏡,閃閃發光,這是茵雅湖和甘多姿湖。遠處,一條大河,自北向南蜿蜒入海,勾畫了仰光西部和南部的邊界。這是有名的仰光河,和伊洛瓦底江相通,河道很深,能通巨輪,仰光因之成為有名的海港。

茵雅湖碧波蕩漾,景色如畫,聞名遐邇的瑞光大金塔就在茵雅湖附近。2500多年前,孟國的奧加拉王首先在這裏建造了大金塔。以後各代君主都進一步擴建,圍繞主塔又修建了其小塔和中小塔。其中主塔的外形,像一座倒覆在地上的巨鍾。塔身高達97.8米,貼滿金箔,塔頂用黃金鑄成,裝有5440顆鑽石和2000顆寶石。四周懸掛著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微風吹來,鈴聲叮當,清脆悅耳,聲傳四方。大金塔四麵有門,門前有石獅鎮守。四條長廊式的階梯,把遊客從地麵引上幾十米高的平台。長廊兩旁擺滿小攤,供應鮮花、香燭、佛像、牙雕,還有各種小工藝品和炸瓢瓜、魚湯粉等緬甸風味小吃,充滿著廟市的情趣。平台用大理石鋪成,遊客均赤足。善男信女絡繹不斷,早晚爭相打掃,平台淨潔明亮。平台中間是主塔,周圍環繞著64座小塔和四座中塔,真是金塔林立,氣勢雄偉。

據說,大金塔始建於公元前588年。當時緬甸有一對商人兄弟,從印度帶回了八根釋迦牟尼的聖發。他們在奧加拉王的幫助下,建成這座金塔以珍藏佛發。在塔的西北角有一座古鍾,重25噸,是新固王在1778年鑄造的。182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曾想劫走巨鍾。但在裝船時,鍾被緬甸人故意扔進江中。英國人打撈失敗,結果仍被緬甸人撈起,重新放置塔中。緬甸人相信巨鍾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人們連續擊鍾三下便可實現自己的夙願。

在大金塔附近,是班都拉廣場,中央建有42.72米高的獨立紀念碑。它像刺向蒼穹的寶劍,象征著緬甸神聖不可侵犯。

名城故事

1824~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3次侵略緬甸的戰爭,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在抵抗英國侵略過程中,湧現許多愛國將領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