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布達拉宮同時又是神聖的。因為每當提及它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起西藏。在人們心中,這座凝結藏族勞動人民智慧又目睹漢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築群,已經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絕對地成為了藏民族的象征。
成都——天府之國錦繡蓉城
城市名片
國別:中國
位置: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的中心,長江支流岷江
的上遊
地位:省會
年代:公元前4世紀
名城掠影
成都自古以來享有“天府之國”的稱譽,又得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灌溉,更使成都得天獨厚、成為美麗富饒的好地方。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土築的城牆上遍種芙蓉,開花時節,成都“四十裏如錦繡,高下相照”,故又稱“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公元前五世紀,古蜀國王朝遷徙至此,周王遷岐取“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故名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滅了蜀國,設立蜀郡,並派張儀等人在成都東南方,用土築大城、少城,周圍12裏,稱“張儀城”。傳說建城時,屢築不就,後來“有大龜浮於江”,跟著龜爬行路線築城,就成功了。所以張儀城又叫“龜城”。因土城是仿照秦都鹹陽的式樣建築的,故有“儀築成都,以像鹹陽”之說。漢代,成都仍稱蜀郡。漢武帝時,改築大城、少城,各開九門。東漢末三國時期,劉備統一巴蜀,建立蜀漢政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晉朝初年,設成都國,以後複稱蜀郡。隋朝初年,城址又向西南麵擴大。到了唐代,成都改為成都府。唐末,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又將城市往南擴展,並用磚石築城,工程浩大,周圍25千米,有街坊120條。這是曆史上成都城市擴建工程中較大的一次。宋代仍稱成都府。元代設立成都路。明代複稱成都府。明太祖又築成都新城,用磚石在城中建築蜀王宮城。清代仍為成都府。兩千多年來,成都的建置屢次變更,城址修築時有興廢,但古代的成都城址,至今仍在這裏。
曆史上,成都曾是劉備的蜀漢,李維的成漢,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後蜀,農民起義軍李順的大蜀,張獻忠的大西等政權的國都。
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坐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先後流寓近四年,並在花溪畔營建了一所草堂。杜詩流傳至今有1400多首,其中有240餘首是在這裏寫的。
唐代以後,草堂舊址幾經變化。從北宋開始,在遺址上正式建立祠宇,後來陸續修葺擴建。其中最重要的兩次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奠定了現在草堂的基礎。解放後,在這裏建立了杜甫紀念館。草堂園林幽靜,風景秀麗,文物薈萃。
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南郊,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因為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故名。武侯祠始建於公元6世紀,最初是與漢昭烈廟相鄰(劉備死後諡號昭烈)。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故大門門額上寫的是“漢昭烈廟”。但是人們還是稱它為武侯祠。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的。
青羊宮位於通惠門外南麵,百花潭北岸,為成都現存的最大最古老的道觀。青羊宮初名青羊肆,唐代改名青羊宮,現存建築是清代重建的。內存兩隻銅羊,一為清代所鑄,另一傳為南宋遺物。
名城故事
成都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她不僅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吸引四方遊客,而且遍布市內的街道,名稱也很有特點。
一心橋街、二仙橋、三元巷、四道街、五昭路、琉璃場(諧音)、七家巷、八裏莊、九思巷、十裏店、百壽路、千祥街、萬福橋。街名中居然包含了從“一”到“萬”的數字,饒有趣味。由於沒有找到“六”字打頭的街名,隻好以諧音代替。
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座繁花似錦的城市,許多街道由於種植了不同的花木而各有特色,且看街名中的反映:
有種植水果的,如荔枝巷、棗子巷、柿子巷,一到收獲季節絕對使人流口水;還有各種花木的:梨花街、桂花巷,芬芳撲鼻而來。城南的柳蔭街、倒桑樹街,漫步在這樣的街上,那一定是詩情畫意,浪漫無比。皂角巷、竹林巷、拐棗樹街、凍青樹街、泡桐樹街、幹槐樹街、雙槐樹街,綠樹成蔭,沁人心脾。還有荷花池、蓮花池街、下蓮池街,這些地方一到夏天肯定充滿濃鬱的荷香,使人久久地陶醉其中。因為成都的市樹市花分別是銀杏、芙蓉,在後來新建的道路中又增添了銀杏大街和芙蓉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