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世界名城亞洲篇(6)(3 / 3)

北京是中國古老文明的縮影,是中國悠久曆史的畫卷,幾個世紀,都是全國的首府。長橋、亭閣、古塔、寺廟,反映了全國各地區的風貌和各民族的風格。北京長城、運河、明陵、天壇、紫禁城,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留下了傑出的創造。隻有中華民族才能建造出來的古都。

北京,中國曆史的落腳點和歸宿。北京,是華夏文化的北端地帶,“一牆之外,逼近大虜”,它背靠南部廣闊的漢文化區域,北視北狄,西拒西戎,東抗東夷。北京,是華夏文明的出擊站,從這裏,中華文明走向全國;北京,又是華夏文明的凝聚場,全國各地的精英文化彙聚於此,在此碰撞、融彙。

北京有北京的優勢。曆朝都有自己的北京優勢論。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據了各自的北京優勢說。

金人認定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環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為中原北方門戶,有人講它是中國的“龍眼”所在。

元代在遼金的基礎上建立大都,這是蒙古貴族認識到北京位於東西地勢的交會點上,又君臨南方,進可以扼控全國,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這是以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則為依據的。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傳說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達在劉伯溫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傳說,仿佛說明北京之成為首都是很偶然的。其實,明代遷都北京,有極為充分的曆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個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國文明從西向東遷移變動的結果。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於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懷和眼光,也是出於退可出關的戰略考慮。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的遠見卓識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遷北京。遷都北京是要占據這個關口從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1644年8月20日,清朝開始大遷都,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北京名勝古跡眾多,有關的神話傳說也是為數眾多。北京遠古是苦海幽州,住著一夥孽龍。一天,龍王化身為推水車的老漢,偷走了城裏所有的水,一個名叫高亮的小夥子,挺起一支紅纓槍,追到西直門外趕上了龍王,一槍紮破了他的水簍子,於是水流滾滾而出。不幸的是小夥子來不及躲避,也被急流衝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奪水勇士,在西郊長河上修了一座橋,那座橋現在還叫“高亮橋”。

還有安定門外一口井,井水永遠清清地平著井口,人們把它叫做“滿井”。那是古時一個黑胡子老頭兒挖井挖到了海眼上,幸虧他哥哥——一個白胡子老頭跑來,拿一口鍋倒扣在井底,才堵住了洶湧的潮水。這才有了今天的滿井。

廣安門外現在還有一個地方叫“大井”、“小井”,曾經有個山裏老鄉進城來買蜂蜜,有錢人見他穿得破,都不買他的蜜。他回家路過這裏,走渴了,舀起一瓢井水喝。啊,好苦啊。他歎息說:“窮人真命苦,把這些蜜送給大夥喝吧!”於是他把簍裏的蜂蜜統統倒進了井裏。從此,這井裏的苦水變成了甜水,當地人就把這口井叫做“蜜井”了。

這些民間傳說,當然是已經逝去的時光所折射成的幻影。可是,這座傑出的古城是我國古代建築、水利專家和能工巧匠協作努力,苦心經營,所創造出來的光輝業績。

新中國的首都選定北京,這裏邊有著太多的理由和依據。而且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其見微知著的遠見卓識,對新中國首都的選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在中國曆史上所起的統一全國的作用,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所考慮定都的曆史背景。毛澤東熟悉中國的曆史,熟悉北京的曆史,從曆史的作用來看,定都北京無疑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北京在中國革命進程中所起的先導作用,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考慮定都的現實背景。1919年,在北京天安門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曆史的第一頁。這場革命取得了勝利,人民和人民領袖自然忘不了革命的發祥地。

定都北平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從國際安全和國際政治格局作出的一個必要的選擇。

名城故事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麵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房,有人做過形象比喻,說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住,每一天住一間房,不重複,要住到27歲才可以出來。由於古代建築是以“四柱一間”為標準的。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房間8704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