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麵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鬆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煙霧繚繞。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禦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裏,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裏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後簷的台階,有一塊雲龍雕石重約250噸。
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麵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誌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站在高山上看故宮,根本看不到一個窗戶,是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門前有兩個鐵缸,是防火的,裏麵盛滿了水。冬季為防止缸內的水結冰,還在四周墊上棉被,下麵用炭火燒烤。
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溥儀在此居住14年後,即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溥儀被迫出宮後,段祺瑞以及清朝遺老們都策劃著讓溥儀再次回宮,形勢緊迫,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開封——七朝之都藝術名城
城市名片
國別:中國
位置:黃河流域豫東平原的中心位置
地位:中國六大古都之一
年代:春秋時期
名城掠影
開封地處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這個地區曾有相當數量的石鐮、陶器等新石器時代的珍貴文物出土,這表明在五六千年前,其農業和手工業就已有相當發展。遠在春秋時期,鄭莊公分封於此,營造城池,取“開拓封疆”之意,而定名為“開封”,這也就是這座古城的名稱的由來。戰國時期,開封屬於魏國,由於魏的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常受強秦侵擾,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便遷都到這裏,當時叫做“大梁”。從漢至隋,經過千年經營,開封又逐漸發展,北周(公元557~581年)時,因為城臨汴水,改名為汴州。隋統一後,隋煬帝為了獲得江淮流域豐富的物產,在這裏開鑿運河。唐王朝把這裏作為軍事防守的重點,以確保這交通中樞的安全。
五代時期,後梁朱全忠在開封建都,稱為東都,並升汴州為開封府。此後,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在這裏建都,稱為東京。由於這四個小朝廷在此建都的時間都不長,總共才26年,加上當時戰火不斷,政局不穩,因此,除後周增築外城,初步奠定了開封城市的規模以外,開封的發展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