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移民開發的定義與前提條件
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就是在不斷地移動與遷徙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遷移,是指人們從一居住地向另一區位移動的活動。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遷移不僅在量上不斷增加,而且在距離上持續加長。人類剛剛產生的時候,主要居住在環繞印度洋的熱帶森林草原區。後來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變化,人類的生存條件也有了較大的改善,生存區域也不斷擴大。今天,人類幾乎生活在地球上一切可以居住人的地方。
人口移動和遷徙是兩個內涵並不周全的概念。人口移動通常泛指人們為了某種原因而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其時間或長或短,距離或遠或近,或者返回,或者終身不再返回,是各種形式的人口空間位移現象的統稱。人口遷徙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和動機,人們離開自己原來的居住地,而在另外地方定居,並在那裏重建家園。有的是在本國內部遷移,稱為國內移民;有的跨越國界,加入遷入國的國籍,稱為國際間的移民。
移民開發則是人口移動中確保人類能夠順利遷徙的重要途徑與手段。所謂“移民”,是指由政府或民間團體大批地有組織地遷往某一地區永久定居的人,即人口遷移。所謂“開發”,就是用墾殖、開采等方法來充分利用荒地或天然資源。“移民開發”就是由政府有組織地遷移人口到資源豐富的地區,用墾殖、開采等方法使荒地或天然資源得以充分地利用,為社會提供財富。
可以看出,要進行移民開發,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有可開墾的資源,二是必須有可遷移的勞動力,三是必須有相應的開發環境,四是必須有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可見,移民開發隻有在統一的、穩定的國家政權下才能順利進行。
二、移民開發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世界各國內部的各個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的過程總是先在某些條件優越的地區首先起飛的,人口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迫於人口壓力,或其他方麵的原因,就逐步向外擴展,引起對國內其他地區進行開發的要求,必須采取有計劃有組織的方式進行移民開發。這個過程幾乎在所有國家都進行過,尤以那些領土廣大,有大麵積待開發的落後地區,國內經濟又處於持續高漲的國家,移民開發活動就表現得特別明顯,如美國、俄羅斯。我國也不例外。
美國基本上是一個由國際移民所建立起來的國家。美國獨立200多年來,領土擴張的過程與移民開發過程幾乎同步進行。美國人口和經濟由東部大西洋沿岸逐步向內陸和西部太平洋沿岸的轉移的過程,就是典型的移民開發,美國史稱“西遷運動”。美國西部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為了使潛在的優勢變成經濟發展優勢,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鼓勵人口西遷從事移民開發活動。美國是世界上國內人口流動頻率最高的國家,每年跨州遷移的人口約占其總人口的1/3。隨著礦物資源的開發,大草原的墾殖,鐵路的修築,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在國內進行移民開發活動的另一個規模較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俄羅斯領土遼闊,橫跨歐亞大陸,占世界陸地麵積近六分之一,近80%的人口居住在歐洲部分。因此,鼓勵人們向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和向南(哈薩克斯坦和中亞)進行移民開發是其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俄羅斯建國後不斷進行領土擴張,為了使廣大的領土得以鞏固,曆來都花大力氣組織移民向東進行開發。十月革命勝利後,為了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力開發東部地區資源,采取了獎勵移民開發的措施。在1926年至1939年14年間就有500多萬人移居到東部地區。自60年代起,前蘇聯花費大批資金向東向南進行移民開發,開發了秋明油田,修築了貝阿鐵路和一係列水電站,現在這一移民開發活動仍在進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