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研究寧夏移民開發的意義(1 / 2)

一、寧夏移民開發亟須係統研究

寧夏,無論是秦漢時期到宋元明清,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經濟發展無不與移民開發有著密切的關係,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寧夏的曆史本身就是一部移民開發史。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移民開發仍將是寧夏社會經濟全麵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寧夏的理論界,特別是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寧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無不與移民開發有著密切的聯係,寧夏曆史的發展無疑就是一部開發利用黃河資源的曆史。但是時至今日,還沒有人把移民開發作為一條主線來研究寧夏的曆史,無論是曆史學界,還是經濟學界都是如此。因此,把移民開發作為一條主線,來研究其與寧夏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彼此聯係有其獨到之處。曆代封建王朝對寧夏移民開發屢屢不斷原因何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移民開發形式為什麼能長久得以延續?……通過研究,既可以使人們完整地認識寧夏從古至今移民開發的整個過程及其發展特點,又可以通過對整個過程的全麵認識,總結其成功經驗,認清其存在的問題,以備在今後的移民開發工作中加以創新,使這項工作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二、移民開發是寧夏全麵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全國工作重心的逐步轉移,經濟建設已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工作中心,寧夏的社會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自從黨中央國務院把以貧困著稱於世的寧夏南部山區——西海固地區確定為重點扶貧區後,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麵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使寧南山區的扶貧工作迅速走上了正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特別是貧困縣所在的縣委、縣人民政府在抓好就地扶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資金、政策等方麵的優惠條件,以及寧夏廣闊的亟待開發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巨大潛力,把扶貧與土地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努力,終於走出了一條異地扶貧開發之路,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發展的可喜局麵。移民基本上做到了“一年搬遷,二年溫飽,三年脫貧”的目標。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寧夏的老支柱產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即如何從寧夏的實際出發,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社會經濟是否能夠全麵發展的重要問題。寧夏是個農業大省,農業優勢潛力巨大,既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亟待開發,又有貧困地區大量的勞動力急需轉移。事實告訴人們,異地移民開發是使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有效途徑,它既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又可以產生難以估算的社會效益,又可以使移民遷出地與遷入地的環境得以有效改善。因此,移民開發是寧夏社會經濟全麵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一)經濟效益顯著

移民開發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截至1999年,共開發土地28萬畝,生產糧食5188萬公斤,為國家提供了眾多的農副產品。

(二)扶貧效益突出

移民開發使一大批山區人口脫貧,一部分已開始走上小康之路。截至1999年底,移民開發區人均糧食432公斤,人均純收入1080元,水平明顯提高,分別比南部山區高出75公斤、73元。有的家庭已裝上了電話,用上了電冰箱,有的家庭還用上了煤氣灶等生活用品。

(三)生態效益漸顯

移民開發使開發地與遷出地的生態環境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遷出地由於人口減少,使自然與人的緊張關係得到了緩解,開發地由於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植樹造林,不僅使人們有了利於耕作的生產環境,也使人們有了長期紮根於此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