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移民開發的曆史進程(2 / 2)

(一)自願遷移參與開發

自治區籌委會一經成立,便希望各地願意來寧的回民和漢族內遷共同開發建設新寧夏,這一願望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據《銀川晚報》1958年5月6日報道,從河南商丘等11個縣和陝西省水庫區遷移的2.3萬移民,已先後到銀川、吳忠等10個縣市安家落戶。另據《寧夏日報》1958年11月18日報道,從北京、上海、河南、陝西遷至寧夏的移民已多達14萬人。

(二)廠礦內遷參與開發

為了積極支援寧夏的社會主義建設,建立寧夏自己的工業體係,一批廠礦整體或部分遷至寧夏。1959年底,由遼寧沈陽沈河區橡膠二廠遷建的銀川橡膠廠投產的同時,為了鞏固國防,加強三線建設,又從內地陸續遷移了以軍工為主的大型企業。1965年遷至寧夏並投資的企業就有吳忠配件廠、青山試驗機廠、長城機床廠等,1966年初的有銀河儀表廠、吳忠儀表廠等。

(三)知識青年參與開發

為了有效地提高移民開發的效率,提高移民的整體素質,充分利用廣大青年日趨高漲的“支援邊疆,建設邊疆”的政治熱情,國家先後動員浙江、北京、天津等地知識青年紛紛來寧參與開發建設。據《寧夏日報》1960年5月27日報道,來寧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浙江等地的知識青年已有4.2萬人在寧夏安家落戶。另據1965年《寧夏日報》的有關報道可以看出,先後有北京青年7批4300多人、天津青年446人、浙江青年634人來寧參與開發建設。同時,銀川市有65名青年到固原黃峁山落戶,參加六盤山區開發建設。

通過這一階段移民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此階段移民開發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移民素質也有了相應的提高。人們不但重視農業開發的作用,也開始運用工業移民開發來加快寧夏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波及到各行各業的政治性災難,寧夏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但由於寧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區域,有計劃的移民開發仍在繼續之中。

(一)知識青年繼續來寧

1966年7~9月,又先後有浙江省的知識青年4批1200餘人奔赴寧夏各地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同期1974年3月銀川市的1400多名知識青年開始上山下鄉,參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二)沿海工廠繼續內遷

出於國防戰略和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三線”建設仍在加強和建設之中。1969年內遷並建成投產的有西北軸承廠、吳忠微型試驗儀器廠,1970年建成投產的有興慶機器廠、西北煤礦機械廠一廠、二廠、三廠,1976年內遷建成的有清河機械廠。

(三)醫療衛生參與建設

為了有效地改善寧夏落後的農村醫療保健衛生條件,國家於1969年10月派700名天津市的醫務工作者及其家屬上千人奔赴寧夏山川安家落戶,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自治區和銀川市又於1970年10月下放200多名醫務工作者及其家屬參與地方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

(四)幹部下放參與開發

本時期是我國政治運動較為頻繁時期,特別是受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嚴重幹擾,一大批幹部和知識分子受到了打擊和迫害,許多人被下放到寧夏的工廠和農村接受思想改造和勞動改造。盡管這些人在政治上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們仍然從國家的大局出發,積極參與了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建設,為寧夏的移民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通過對本階段移民開發進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階段的移民開發主要以工業移民開發為主,移民素質仍在不斷提高,並開始注重用醫療衛生等技術手段來促進寧夏的農業生產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