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建設時期的移民開發
邊疆建設時期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結束(1949~1976年),這一時期的移民開發主要以加強邊疆建設、鞏固國防為主,它不僅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且還使寧夏的社會經濟發展發生了質的飛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寧夏的移民開發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時期。由於國民黨反動派長期推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加之封建軍閥馬鴻逵的專製統治,苛捐雜稅非常沉重,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天災人禍不斷,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紛紛外逃,致使大片良田荒蕪。素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社會經濟長期處於停滯之中。到1949年寧夏解放前夕,幾乎到了崩潰之際,已經成為全國生產力最落後、工業最薄弱、交通最閉塞、人民生活最貧困的省份之一。
1949年解放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為了加快寧夏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民族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與國防,繼續沿用了古代行之有效的開發戰略,開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有計劃的移民開發。
這一時期的移民開發按照重大的曆史事件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1)解放初期至自治區成立前夕(1950~1957年);(2)自治區成立至文化大革命開始(1958~1965年);(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一、第一階段:解放初期至自治區成立前夕
這一階段,正值人民政權建立初期,寧夏的各項事業百廢待興,民族問題較為嚴重,國防力量亟待加強。黨和國家采取了具有發展戰略的移民開發政策,促使寧夏的各項事業均有了較大的發展。
(一)大批幹部支援寧夏
寧夏是一個老少邊窮地區,經濟基礎薄弱,人民群眾思想覺悟落後,社會形勢極為複雜,新生的人民政權麵臨著嚴峻的考驗。為了鞏固人民政權,加強地方各項事業的建設,從部隊上抽調了大批幹部,還從華北大學、華北革命大學抽調200餘人來寧充實地方幹部隊伍,這有力地提高了寧夏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使人民政權的鞏固有了可靠的保證。
(二)墾荒屯田鞏固邊防
鑒於寧夏所處的戰略地位,以及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低下,為了達到有效地鞏固邊防、力爭減輕地方人民政府的壓力,建立一支能文能武的革命隊伍的目的,一部分軍隊開始了艱苦的屯田墾荒事業。1950年12月1日,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墾荒先遣隊在寧夏靈武縣開創了西北地區第一家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拉開了寧夏現代墾殖事業的序幕。至自治區成立前夕,已經建立了軍隊所屬國營農場11個。
(三)發達地區支援寧夏
解放初期,寧夏人口稀少,勞動力缺乏,大批良田荒蕪,成片可開墾的荒地比比皆是。為了充分利用寧夏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減輕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國家有計劃地從大城市向寧夏移民。從1951~1956年間,從北京分4次共計2103人移民到寧夏從事社會主義建設。
(四)庫區移民參與開發
為了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國家動工修建了三門峽水庫,大批庫區移民來到寧夏,這不僅有力地減輕了國家的負擔,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也大大地緩解了寧夏勞動力資源匱乏的矛盾,加速了移民開發的進程。從1956年8月15日至26日,共有5000餘人來寧。
通過對上述移民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階段的移民開發主要以加強政權建設和農業開發為主。
二、第二階段:自治區成立至文化大革命開始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這標誌著寧夏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成為振興寧夏的一個新的曆史起點,國家從人力、物力、財力上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標誌著寧夏的移民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