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寧夏古代移民開發的特點、影響與啟示(1 / 3)

從秦漢開始到明末清初,曆代封建統治政權對寧夏進行了時斷時續的移民開發,兩千多年來時興時廢從未停止的移民開發,對寧夏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期間既有著成功的經驗、可喜的成績,也有著慘痛的教訓。

一、寧夏古代移民開發的特點

我國古代的每個朝代都十分重視利用移民開發來鞏固封建政權和發展農業生產,寧夏是備受關注的重點移民開發地區。寧夏古代的移民開發既有與全國其他地區移民開發共性的一麵,也有獨特的一麵。

(一)鞏固邊防是古代移民開發的重要動因

自秦漢統一中原以後,至清朝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前,寧夏始終作為曆朝曆代的戰略前沿,如秦統一六國後仍麵臨著河北地區匈奴民族南侵的騷擾和威脅;西漢時仍麵臨著匈奴的南侵之憂;唐初,寧夏地區仍受突厥的不斷侵擾;北宋則始終麵臨著西夏王國的侵擾;明王朝統一中國之初,始終麵臨著威脅等等。因而,曆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寧夏地區的戰略地位,大量派兵駐紮。利用戰爭結束後的和平時期,變兵為民,開發當地的土地資源,即軍屯。盡管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性移民開發,但其也是為解決軍隊的糧餉而進行的。因而,曆代王朝對寧夏的開發更多的是從軍事和政治目的出發,經濟開發更多地從屬於政治形勢和軍事鬥爭的需要。

(二)寧夏的移民開發是以利用黃河資源而進行的

寧夏地處亞洲大陸腹地,北鄰蒙古戈壁和歐亞大草原,南接黃土高原,東西為沙漠,幹旱少雨。可以說,沒有黃河之水就沒有寧夏的農業開發,沒有引黃灌溉的水利建設,就沒有寧夏的農業發展,更談不上軍屯、民屯。因而,曆代對寧夏土地資源的開發都是圍繞黃河水資源而進行的,興修水利則成為寧夏地區農業開發的重要前提。

西漢時期修築了“光祿渠、七極渠、漢渠、尚書渠、禦史渠、高渠等古渠以及今之秦渠、漢延渠、唐徠渠等的原始渠道”,“寧夏平原……形成了第一個引黃河水灌溉的農業區,總灌溉麵積達百萬畝以上”。

初唐和中唐寧夏地區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在漢代以後的各朝水利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進行的。當時今靈武西南30公裏有薄骨律渠,靈武縣南25公裏有漢渠、胡渠、禦史渠、百家等古渠,經修複整理後均發揮了很大作用。經過唐朝前期120多年的開發,耕地麵積已大幅度增加,灌區麵積不斷擴大,寧夏地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

寧夏北部地區的農業自秦漢起就是灌溉農業,水利灌溉設施經兩漢、北魏、隋唐至西夏曆代修建,西夏時形成了寧夏平原、衛寧平原完整的農田水利灌溉體係。

元代在興修水利之時,新修複了唐徠、漢延兩大古渠道,疏浚了靈州、應理、鳴沙等地幹渠10條,以及大小支渠68條。寧夏地區的農田水利灌溉體係比前代更加完善。寧夏平原灌溉麵積達到萬餘頃,灌溉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

明朝時在寧夏設水利提舉司,專營水利並兼屯糧,還設水利禦使二人為巡視官。從公元14世紀70年代起至公元16世紀的近200年時間裏,經過3次興修水利高潮,寧夏地區的水利灌溉工程係統得以全麵修複,水利建設卓有成效。

清代寧夏平原擴大開發,仍然是從恢複和發展水利事業著手的。經過清代前期100多年的開發,寧夏引黃灌區的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形成了銀川平原上的青銅峽河東、河西灌區和衛寧平原灌區。寧夏境內由黃河直接引水入渠的大小幹渠共計23條,灌地2.1萬頃,為明代最高耕地麵積的1.4倍。

(三)移民開發隨曆代政權的興衰而興衰

前已述及,寧夏的移民開發多是以政治形勢和軍事目的的需要而進行的。往往是在政權剛建之時,都十分重視移民開發;一旦政權穩定或出現衰敗趨勢時,移民開發也呈衰退趨勢。

漢代以來,曆代統治者都興辦了屯墾,但是重視程度不同,屯墾的盛衰也就不同。統治者或因邊防,或因戰爭,或因剛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而設。統治者把屯墾看作是一種解決一時、一地、一事的迫切需要的權宜之計,往往在達到目的,解決困難之後便宣告廢屯。西漢創立屯墾,並多次設置幾萬人以上的大規模屯墾。東漢之末,許多地區農業因連年內戰造成很大破壞。兩晉南北朝和隋、唐、西夏、元等建立亦兵亦農的軍事製度來完善屯墾的設置,在製度上、規模上都優於前代。但這些朝代並未把屯墾作為軍需國用的大計,故其亦兵亦農製並未普遍認真地執行,或不能持久實行。朱元璋總結過去幾個朝代的教訓,建國以後,他在敕天下衛所屯田,強調“養兵而不病於農者,莫若屯田”“若使士兵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進一步把屯墾看作是維護國家統治的一項根本製度。由於明統治者重視屯墾,它的屯墾規模及效果為曆代之冠。

(四)移民開發具有極強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且具有很強的強製性和民族歧視性

由於對寧夏的移民開發,曆代統治者都是從政治目的和軍事目的出發的,並沒有從經濟開發角度予以重視,寧夏的移民開發呈現出極大的盲目性,隨意性極強,不平衡性表現的尤為突出。當中央王朝勢力強大時,開發就快一些,範圍也就廣一些,反之則出現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