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當封建政權需要對邊疆進行移民開發時,便強製大量的內地居民拖兒帶女、背井離鄉前往邊關。這種情況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徙謫,實之初縣”,“發謫徙邊”,“遷北河、榆中萬家”;《漢書》卷六《武帝紀》中記載,漢“徙貧民於關以西”;《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外國三·夏國傳下》中記載,“遷河外耕作”;明時“徙五方人實之”等等。文獻中所著“遷”與“徙”都有強製之意。
由於寧夏地處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政權生死必爭之地,每每戰爭結束,曆代封建王朝均把俘虜或降服的少數民族大量安置於此,將條件欠佳的土地作為其居住地供其開發。一方麵迫其參與寧夏的移民開發活動,另一方麵則防備其對朝廷不忠而進行叛亂,或借其力量防止其他少數民族的再度南侵,從政治角度講具有明顯的歧視性。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清朝左宗棠殘酷鎮壓西北回民起義後的善後安置策略:“近城驛非所宜,近漢莊非所宜,並聚一處非所宜”,而隻可“覓水草不乏,川原相間,荒絕無主,各地自成片段者,以便安置。”充分表明,清政府對回族不僅要從政治上擊敗,還要從經濟上予以打擊,歧視之態不言而喻。
二、移民開發對古代寧夏的影響
人是生產力要素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一個地區如果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供應,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則會是緩慢的。寧夏地區由於古代屬於曆代王朝的邊疆地區或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人口稀少,資源條件相對優越,易於開發的農業資源是封建王朝對寧夏進行移民開發屢屢不斷的重要原因。移民開發,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口數量的增加,而且對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一)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
寧夏的移民開發是以利用黃河水資源,開發土地資源為主進行的。經過秦漢至清初近2000年曆代王朝不懈的努力,以興修水利設施為先導,大力墾殖農田,形成了以農業經濟為主,農牧經濟交替發展的經濟格局。素以“新秦中”“塞上江南”而聞名的寧夏北部地區境內由黃河直接引水入渠的大小幹渠共計23條,可灌溉田地2.1萬頃,開成了全國聞名的引黃灌區,包括銀川平原上的青銅峽河東、河西灌區和衛寧平原灌區。
(二)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經過封建統治階級曆代對寧夏的移民開發,特別是漢代以後的大力開發,改變了秦以前寧夏地區以畜牧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建立起灌溉農業為主體,農牧業並舉,手工業、商業為輔的地方經濟體係,社會經濟各部門的分工更為細致。農牧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致使寧夏地區的農副產品日益增多,加速了寧夏地區商業貿易活動的繁榮,這又為手工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由此可見,移民開發在促進寧夏農牧業生產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寧夏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地方經濟體係也在逐步完善之中。
(三)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
在秦以前,寧夏長期為少數民族遊牧之地,以畜牧業經濟為主,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後於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中原地區。自秦漢開始的移民開發,使大量的中原地區、江南地區甚至全國其他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技術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從而大大提高了寧夏地區的整體生產力水平。如鐵製農具的普遍使用,生產工具的革新,手工冶鐵業的出現,手工業工藝水平的提高,水利建設“激水法”的創新,農業生產牛耕方法的推廣等。在明代中期以前,寧夏是一個開放地區,生產力水平並不落後,基本上與全國其他地區相同。寧夏與全國的差距,到了近代才明顯拉大。
(四)封建農奴製長期存在
古代寧夏地區正處在少數民族與漢王朝相接壤之處,無論是北方少數民族在寧夏地區建立的政權,還是漢族政權對其進行統治,都采取了農奴製式的移民開發。封建王朝在寧夏地區所采取的農奴製統治就是農奴式的民屯和軍屯。因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封建農奴製生產關係在寧夏占主導地位。這既是曆代統治者政治目的的需要,也是寧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隻是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社會相對穩定,封建地主經濟才逐漸居於主導地位。
(五)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人種和民族是在隔絕情況下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由於人口的移動和遷徙,不同種族、不同民族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當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通過經濟文化的交流,以至互相通婚,就逐漸打破了人種和民族的界限,通過同化,融合而形成新的種族類型與民族集團。
寧夏在曆史上是多民族交錯活動的地區。自先秦至宋(西夏),獫狁、戎狄、匈奴、鮮卑、突厥、敕勒、回鶻、沙陀、吐穀渾、吐蕃、黨項等民族曾相繼在這片土地上與漢族共同生活、開發和繁衍。迄於元明時期,一些民族先後外遷或融合於漢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