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1236”工程背景及其意義(1 / 2)

“1236”工程——跨世紀的移民開發

一、背景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和中央關於扶貧開發工作精神,1994年9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在寧夏重點調查了南部山區貧困的實際情況,考察了移民扶貧開發區所取得的實際成效後,充分肯定寧夏異地扶貧開發對推動寧南山區脫貧致富步伐及其對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進一步認識了“水”在整個異地移民扶貧開發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提出了建設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初步設想。這一提案既是對我區異地扶貧開發成績的肯定,也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積極組織安排,進行了周密的調查研究和艱苦紮實的前期工作。

根據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確定的“從實際出發,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加大扶貧工作的力度;立足山區,科學規劃,擇優啟動,分步實施”的指導思想,采納國家水利部“兩個結合”(即80盡量和大柳樹工程結合,和自流灌區開發結合)“兩個降低”(即盡量降低物耗、降低投資)的建議,經過有關專家的科學論證,最終確定寧夏扶貧揚黃工程規劃方案為:大體用6年時間,開發灌溉土地200萬畝(包括紅寺堡灌區75萬畝,固海擴灌區55萬畝,馬場灘灌區55萬畝,紅臨灌區15萬畝),解決寧南山區100萬貧困人口問題,設計灌溉流量60立方米/秒,靜態總投資32.29億元。簡稱為“1236”工程。1995年12月中旬,該項工程經國務院同意正式批準立項,並列入國家“九五”計劃。

二、一期工程概述

1995年,全國在京百人考察團來寧考察後,國家計委1995年11月以農經[1995]2248號文下達的關於審批寧夏扶貧揚黃灌溉一期項目建議書,確定將建設條件相對較好的紅寺堡和固海擴灌兩個灌區作為扶貧揚黃灌溉第一期工程。先期開發的紅寺堡灌溉區共計開發土地130萬畝,其中紅寺堡為75萬畝,固海擴灌區為55萬畝,解決67.5萬人脫貧問題,其中安置移民47.83萬人,就地旱改水脫貧19.67萬人。項目涉及寧南山區七縣(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涇源、同心、彭陽)。

一期工程由水利骨幹、供電、通訊、農業及田間配套和移民五項工程組成。兩片灌區新建揚水泵站39座,幹渠267公裏,擴整自流幹渠48公裏,新建移民鄉鎮16個。一期工程總設計流量37.5立方米/小時,年用水量5.17億立方米,泵站總裝機容量19.57萬千瓦,灌區年用電量5.34億千瓦/時。

一期工程靜態總投資22.82億元,動態投資初步計算為26.48億元(紅寺堡灌區14.12億元,固海擴灌區12.36億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資2/3,擬爭取利用科威特政府貸款1.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億元),由國家統籌統還,另安排資金約6.0億元,自治區自籌資金9.0億元。一期工程施工總工期安排為6年(包括施工準備期和尾工期各半年),從主體工程開工到第一片灌區開始灌溉發揮效益約2年。工程已於1998年正式開工,計劃2003年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1236”工程自1996年5月啟動以來,經過各方麵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工程建設點、線、麵全麵展開,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1998年9月16日,紅寺堡1、2、3泵站,紅寺堡1、2幹渠及3幹渠道前10公裏建成試水,已具備灌溉27萬畝土地的供水能力,已於同年10月開始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