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報家門。
王修五的故事裏總要有他是哪裏人氏,然而他的祖籍卻是我勉強推定為江蘇人。為何這麼說,是他家往上四代,還是大明孝陵衛府的千戶大人。子承父業,卻承襲不了官位,在他爺爺那代隻能做個親兵。
家規甚嚴,品德修養又不錯的人,自然有一些非常親近的朋友在其左右,久了,互相也稱得上世交。
我說得十分籠統,是想爭取時間。明孝陵衛兵製,與其他各衛都不相同,是看墳的不假,但正是這個原因,兵源就變得十分排外,兩百多年裏無一人是從外麵征招。子承父業,隻需一子即可,如果家中無男丁,則從其他人家中多選一人補上,這種情況很少,在上代親兵的兄弟家中也能找到合適人選。起初我也不信,但從孝陵衛的規模上看,這套辦法的確可行,隻是具體還要看製度怎麼樣實施。這裏又要提一些鎖事,充軍,這古代的刑罰之一不能在孝陵衛身上,任何一支皇帝親軍都不行,因為要保持衛府親軍的純淨。
兩百多年裏,京師都有很多太監臨老隱退。這是個特殊群體,無依無靠的宦官中,一但失寵,有很多選擇去為太祖守陵。即遠離天子,又做到保護自己,這是個兩全的辦法。因為在廟堂中,這些閹人與權臣的矛盾本就是你死我活,離開天子,有的是人恨不得扒他們的皮抽他們的筋。
“就是因為這些太監吧?”張春來道。
“對”。
張春來注意到了這點,省去我對他提醒。
大費周折,耗了多少人力物力找到他們,不是因為你們這些孝陵衛後代是什麼香餑餑,找誰不能去看墳,找你們幹嘛?跟孝陵親兵同處兩百多年的宦官,他們才是主角。
司禮監在明朝權力中心是什麼地位我們聊過,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太響亮了。楊金水,那不就是最後選擇為太祖守陵的太監嗎!非洲黑叔叔留下的文獻裏都提到過他。
但還要提醒張春來,臨老去為洪武皇帝守陵,也是不情之請。那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去之前要先問問當朝皇帝同不同意。明朝皇帝很少親自下旨,政令都是由內閣擬票形式發出,兩京一十三省,都在照票擬行事,欽差和封疆大吏在處理重大事務上才有聖旨,隻有征得皇上口頭兒同意的事務,到下麵說話時嘴裏才能高喊‘有旨意’。皇上同意你去,你才能去,宮內任職多年,皇宮內外多少密事在你心裏裝著,所以,能去守陵,要從兩方麵來考慮。
明朝太監手中管著什麼東西什麼機構,自己去腦補,腦補不了就放棄掘土的人生吧!那不是紅牆內的壇壇罐罐,更不是皇後娘娘的夜壺。去為太祖守陵,是一種不想殺你也不能放你的無奈之舉,這要兩者皆有,才可成行。想做到兩者都有,那是非人所能及,其中處事的智慧高了去了。
孝陵。
皇家禁地,風景秀麗,守衛森嚴。‘為太祖守陵’,這五個字在當時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解釋。去到那的太監高喊‘有旨意’,開始住進陵區為太祖守陵,而孝陵衛官兵的理解,則是來了個在這吃喝拉撒睡,也要在這幹活,祭奠先皇,而且不能離開半步直到嗝屁,嗝屁了怎麼處理還要看情況再議的家夥。
因為‘為太祖守陵’,是有旨意呀!旨意也沒說守到啥時候呀!走了肯定不行,走了就是抗旨,你走了我們就是監管不力。
這其中的事情又多了去了,咱們日後再說。
但是,絕對不要以為他們是閹人,在衛府親兵中就受壓迫和歧視,事實不是那樣。皇城禁宮,閹人為了討主子歡心,對主子的性格喜好那個了解迎奉,比禦醫把脈都來得準。生活在權力中心,那些閹人的行為舉止,學識造詣,每個都有讓衛府親兵們讚歎的地方,尤其是窺探別人心性的本領,閹人自有一套路子。
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微妙。可以說,一旦日久熟絡了,兵衛們拿這些閹人根本就是發自內心的尊重,甚至當成父輩師長一般。守陵人中,他們也算一支不小的群體。
相互間缺了那種鐵似得軍規約束,彼此兄弟,兵衛的家門是世交。具體不想多說,了解孝陵衛的製度,他們的生活規律和環境,這些都能順理成章。用不著腦洞開得多大,也能知曉其中細微之處。明室開國之初,孝陵衛的兵卒製度就被定下,哪怕是靖難之後,衛府也沒動一人,遷都北上也是沒有。生活工作的內容和圈子被固定下來,遵守就是,兩百多年一朝,孝陵衛的府兵在人數控製上,規章區別於其它各衛,在北鎮撫司裏,也有過一段子承父業師徒提攜的黃金時代,那個時代的錦衣衛們兢兢業業,還真有一些弘揚正義的事跡。嚴世番,就是栽在這製度上,關健時刻沒有錦衣衛鎮住他,還真弄不倒嚴閣老。
皇帝親軍各衛當中,一些規定作法雖不同,但相互之間是有借鑒的。
王修五的家世,要從他爺爺那輩開始說起。
清兵入關,並不能說大勢已去。由北向南,攻城略地,幾千年中有幾位梟雄成功?是因為幾個大人物的原因,大明才一潰千裏,數月就被滅之,至於南明和關寧鐵騎的故事,自己去考證一下,別浪費口舌。那幾個大人物與後來的康熙大帝打了很多年,不說你們也知道。
王修五的爺爺,一個孝陵衛親兵,對天下大局根本沒個清楚的認識。可對那位高權重的大人們卻耳熟能詳,還有不少都見過。
“別撅個嘴”。
呲噠他倆一句,孝陵裏埋的什麼人?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碑文給誰立的?到那裏祭拜,對仕途都有影響。不單是明朝,幾千年封建帝製,這叫必須滴!那個年代拜祭先祖皇帝對自己官運加加分,很正常不過,別以為寫八股文的士大夫都是書蟲,腦袋活洛著呢!
王修五的爺爺,那時也亂了方寸。祖祖輩輩都在為先帝守陵,此時與其他人一起力戰身死,流盡最後一滴血,是首先從腦子裏迸發的血性。然而,咱們前麵也說了,守陵人見過的達官顯貴多了去了,對他們的嘴臉見怪不怪,有的道貌岸然來過沒幾天,回京就落得淩遲處死,淩遲呀!一刀一刀滴。
所以,內心掙紮的有多激烈無從所知,但走的時候確實淚撒長襟。都有家眷,一眾親兵走到哪裏都會被人認出來,天下何處為家!擺在眼前的第一個問題。
“掙紮?最後還要走?”。
對,掙紮也要走。我剛剛啥都說了,你們就不能動動腦子。他們是孝陵衛,不在朝堂卻與達官顯貴交集,不參與政事卻知天下吏治清明,這就是那年代那個特殊職業的特性,因為來的人都不一般。穿兵甲、事農耕桑蠶,一輩子難得見到活著的皇帝,隻能守著死的。可是,守陵人也對朝中權重耳熟能詳,這是走的原因。
身上沒有再為你賣命的熱血。
因為朝庭,在他們眼中,早已不是心中希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