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後記(1 / 1)

本書的論文大多都是收錄在評論集《論終結》(1990)中的。我寫這些論文是因為發生了1989年的蘇聯、東歐圈的崩潰和世界“冷戰”結構終結這樣的事件。另外,也是因為注意到弗朗西斯·福山基於對黑格爾的解讀而提出的“曆史的終結”。同時,我必須思考此時日本發生的“終結”,那就是昭和時代的結束。1989年爆發的世界史事態和一個老人的衰老而死亡所導致的事態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我意識到這兩個事件在結構論上是相關聯的。即,“昭和的終結”不是日本特殊的現象,而可以作為世界史的結構和反複中的現象來觀察。

我的觀點認為:“終結”僅僅是世界史中反複的一個過程。那麼,是什麼使曆史成為反複的呢?就這個問題,我在卷首論文中基於馬克思戲仿黑格爾的《曆史哲學》而創作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做了思考。我按這個視角對舊稿進行了重組。所以,希望讀者把本書看作新創作的著作。

我主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就日本的曆史與反複進行了研究。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想。文學作品可以做到這樣的分析,這本身顯示了近代文學的曆史特點。想起來,我在這一時期見證了“近代文學的終結”。而現階段則更明了,這並非個人的感想。

柄穀行人

2004年4月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