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盛世大典——《四庫全書》(1 / 3)

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乾隆皇帝親自組織,山總纂官紀昀,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學囂,前後曆經十年編纂而成的《四庫全書》,是中國曆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收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千九百三十九卷,總字數將近十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而這部大典修成後的保藏亦與清代國運息息相關……

彙經史子集之大成

《四庫全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說到《四庫全書》的編纂,還必須提到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頒發的一道征書諭旨說起乾隆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曆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同時,他也是曆史上少有的“武功文治”全都具備的“十全”皇帝。他喜好詩詞字畫,對散落民間的文獻書籍也非常感興趣。此前,他曾發布過兩道征書詔令,希望能夠將天下的書籍善本悉數納入皇家內庫。但是,他的詔令似乎沒有收到明顯的效果。前兩次一樣如同泥牛入海,一點反響也沒有。他隻好又下丁第三次詔令,詔令各地督撫訪求書籍,獻與朝廷。不過,這次詔令仍然是一石沉海,沒有回響。直到詔令頒發十個月後,才有貴州巡撫發來一紙姍姍而遲奏折,報稱該地地居山僻,沒有什麼書籍可求。乾隆帝大為惱火,嚴厲責令各省督撫,尤其是藏書豐盛的江浙地區的督撫大吏,要求他們立即奏報訪書的情況。就在此時,安徽學政朱筠上書提出訪書校書的建議,並指出清廷所藏《永樂大典》收有不少當時民間已經失傳的珍貴典籍,請求朝廷派專人進行輯錄。翰林官員查核《永樂大典》後,發現確如朱筠所言,乾隆於是下令從《永樂大典》中輯校珍稀典籍。由此,乾隆還決定將所有的書籍集中起來,包括在全國各地廣泛征集的圖書,采購社會上流傳的通行圖書,挑選清內廷收藏的圖書,再加上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珍本善本,把它們全部彙集起來,編成一部大書。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朝廷設置“四庫全書處”,後又沿襲清代開館修書的慣例稱為“四庫全書館”。這也標誌著四庫全書正式開修。書館開張後,乾隆任命皇室親王與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於敏中為最高執行官即總裁,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宜。皇子與朝廷重臣親任總裁,表示乾隆對編修四庫全書非常重視。總裁之下又設總纂官,總攬編纂的各項事宜,由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博古通今、眾望所歸的大學者擔任。其中,陸錫熊和孫士毅雖曾任總纂官,但孫士毅任職時間短暫,而陸錫熊不僅入館較晚,且英年早逝,所以,隻有紀昀一人始終參與總纂之事,享受到了最後成功的欣喜。在總纂之下又設有總閱官、總校官總管各書的審定工作。總纂官下設纂修官400餘人,分管具體書籍的編纂、審定以及輯佚、編寫提要、查勘違礙書籍等。這些職務都由翰林院和全國的著名學者擔任。此外,還設有督催官,分管督促編書、抄書工作。當時的名人學士,如戴震(漢學大師),邵晉涵(史學大師)及姚鼐、朱筠等都參與了進來。據統計,先後任職四庫全書館並正式列名的朝廷官員和文人學者達3600人之多,由於有諸如紀昀、戴震、王念孫等飽學之士的加盟,四庫全書館成了彙聚知識精英、引領學術風氣的重要場所。同時,書館還征募了抄寫人員近4000人,鴻才碩學薈萃一堂,藝林翰海,堪稱盛況空前。

正式編修開始了,整個《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根據所采維書籍的不同情況,主要分為三大塊兒。一是對《永樂大典》的輯佚,即在《永樂大典》中輯出已經散失了的古書,編入《四庫全書》。二是對朝廷內府書籍的處理,即纂修官對清朝前代皇帝下令編纂的各種書籍以及宮內收藏的圖書進行校閱修改,編入《四庫全書》。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乾隆末年才基本完成。三是對各地進獻書籍的校閱,即將各地進獻的書籍進行校閱,然後編入《四庫全書》。由於皇帝親自鼓勵各地藏書家獻書,所以各地獻書很多。江浙一帶的藏書名家紛紛將家中所減的珍本善本進獻朝廷。僅江蘇揚州鹽商馬裕一人,就進獻了家藏珍本776種,而浙江寧波天一閣主人範懋柱也獻書602種。最後,共征集到各種圖書13501種。如此,這一部分是所有工作中量最大也最繁複的部分。

所有入編的圖書,都有一個統一的取舍標準,根據乾隆帝的旨意分為應刊書籍、應抄書籍、應存書籍。凡流傳稀少的珍貴古書和特別有學術價值的書籍,列入“應刊”範圍,共計收書138種,這就是後來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那些在各個學科領域具有學術價值,或者有益於實用的書籍,以及雖有不足但瑕不掩瑜的書籍,則被列入“應抄”範圍。這兩類書籍都要送到繕書處統一抄寫成冊。抄寫之後,還要與原本反複校勘,以免訛誤。《四庫全書》的抄錄與校勘,是全書編纂過程中持續時間最為長久、花費人力物力最為巨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