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四庫全書》,從開始編修算起,前後共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如果算上抄寫,則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全書修成後,由於工程浩大,未能刻印,全由手工謄抄,共計三萬六千餘冊,七萬九千餘卷,約十億字,相當於明代《永樂大典》的三倍半。如果將《四庫全書》每一頁紙張攤開,逐一相接,其長度可繞赤道一又三分之一圈!史書上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宋太宗特別喜歡當時編纂的一部叢書《太平總類》,把它列入閱讀的書單,決定日覽三卷,一年讀完。這本書也因此更名《太平禦覽》。一天三卷,就是大約三萬多字。可以肯定,按照宋太宗的讀法,要用兩萬六千四百四十六天,也就是七十二年又五個半月,才能讀完《四庫全書》。事實上,從問世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從頭到尾讀完這十億字的鴻篇巨著。因而人們把它與萬裏長城、大運河並列為中國三大工程。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書籍按經、史、子、集四類劃分始自西晉,隋唐以後的皇家圖書館及一些重要的藏書之所,都是按照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的,名為“四庫書”。乾隆開館時,就已經命名為“四庫全書館”,因此,全書成編時,名稱也為《四庫全書》。這是《四庫壘書》得名的由來。
考慮到這部書囊括古今,數量繁多,總裁們提出以不同顏色的書衣裝潢經、史、子、集書籍。他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分別采用四種不同的顏色進行裝潢,用綠色裝經部,紅色裝史部,月白色裝子部,灰黑色裝集部,這樣,全書變得更便於檢閱。全書收書3503種,存目書籍6793種,相當於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國重要典籍,許多都收載其中。由於編纂人員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因而代表了當時學術的最高水平。
因為《四庫壘書》卷帙太繁,翻閱不易,乾隆帝諭令編一部隻記載書名、卷數、年代、作者姓名,便於學者檢索的目錄性圖書。於是,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諭令,將抄人《四庫全書*的書籍,依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逐一登載,編成20卷左右的簡編本《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編成後,乾隆當即下令謄抄七部,分別藏在紫禁城內的文淵閣、盛京(今沈陽)宮內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這是北四閣,又稱為內廷四閣,僅供皇室閱覽。因為江南人文薈萃,為了顯示皇恩,也為了讓江南士子能夠比較方便地查閱,所以,另外三部分別藏於揚州的文彙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即南三閣,允許文人人閣閱覽。
可以說,《四庫全書》的修成得益於當時安定繁榮的康乾盛世。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總量居世界之首。繁榮的經濟、富庶的國家為《四庫全書》的纂修提供了足夠的財力支撐。沒有康乾盛世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耗資巨大的《四庫全書》根本不可能順利完成。當時,三藩已定,邊疆亂平,台灣收複,沙俄被驅,整個國家幅員遼闊,社會安寧,文治武功都達到了巔峰,這也給《四庫全書》的纂修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同時,隨著清王胡統治的穩定,滿漢文化由衝突而走向合流。“崇儒重道”成為基本國策,全國上下學術興旺,形成了對傳統學術進行全麵整理和總結實學的特色。《四庫全書》的纂修正是對這種學術潮流的順應與回響。
飽經滄桑的收藏
但是,全書修成後,清朝也開始了它由盛轉衰的過程。由盛而衰的國運也影n向了《四庫全書》的收藏與保存。自它完成至今的兩百年,正是中國動亂頻仍的年代,《四庫全書》也免不了要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1853年太平軍攻至揚州,文宗閣、文彙閣藏本遭兵火焚毀,基本蕩然無存。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其中的文源閣本也同時被焚毀淨盡。杭州文瀾閣藏書樓的命運似乎略微好一些。1861年太平宰第二次攻占杭州,藏書樓例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一時間,街頭巷尾包核桃、瓜子的紙張竟都是《四庫全書》的宣紙。一對丁氏兄弟戰後回到杭卅I城,見到如此經景,當即投入緊張搶救《四庫全書》的工作之中。他們四處尋找,花錢購買、收拾、整理、補抄,終於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民國時期,文瀾閣本又有一次大規模的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複,現收藏於杭州市浙江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