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外國卷(14)(2 / 2)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離村子後麵不遠處的文冠果林裏修梯田的時候,腳下的鐵鍬突然碰到了石頭塊,他俯下身子一摸,發現一個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麵對著這個石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決定把石塊揀幹淨,看看裏邊埋藏著什麼秘密。

張鳳祥在石洞的底部,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它質地堅硬,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他挖到的是一塊廢鐵,也許能到廢品收購站賣上幾個錢,於是,在收工的時候,就順便把它拿回了家裏。

當張鳳祥的弟弟張鳳良,還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看著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他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夥伴們在村子裏玩耍了起來。後來,張鳳祥才看出他摸到的那個鉤子是塊玉器。

當張鳳祥發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後,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裏一位叫王誌富的工作人員。用了三十元錢,就征集了這件文物。

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的造型和製作的年代。他們隻是按照慣例辦理了入庫登記手續之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裏。

想到這裏,賈鴻恩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裏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蘇秉琦先生鑒定。

蘇秉琦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他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當聽說他要乘火車返回赤峰的時候,蘇秉琦囑咐道:小夥子,你要好好地保護它,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

1971年在三星它拉發現的玉龍,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英文字母裏c的形狀,因此它以後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它的鼻子前伸,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細長上翹,頭上刻著細密的方格網狀紋,龍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長鬃,長鬃占了龍體的三分之一以上。龍的脊背上有一個圓孔,經過試驗,如果用繩子穿過圓孔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這件玉龍是用一整塊玉料雕刻而成。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1984年,83歲的中國現代小說家沈從文先生,得知三星他拉出土了C形玉雕龍的消息,他通過有關部門,表達了自己渴望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玉雕龍的願望。

這年秋天,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把玉雕龍送到了沈從文先生在北京的寓所。當沈從文看了這件玉龍時,非常常的激動,過了好半天,他才說出一句話,並且不斷的重複說:“哎呀,這件東西呀,是很難得的一件珍品。”

三星它拉的c形玉雕龍的年代被確認3以後,翁牛特旗又傳來喜訊,在距離三星他拉60公裏的廣德鄉紅山文化遺址,又出土了一件高16厘米黃色的c形玉雕龍。它的造型與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基本一致。

隨著c形玉雕龍的出土發現,更多的玉蠶、玉鴞、玉龜、玉璧、玉環、魚形玉佩、馬蹄形玉器、玉蟬等寶貴的文物出土。紅山文化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這些考古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下,仍然在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