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初,中國共產黨在七賢莊一號院建立秘密聯絡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中國共產黨為了便於與國民黨商討共同抗日事宜,在七賢莊一號設立了半公開機構紅軍駐西安聯絡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根據國共兩黨合作的決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紅軍駐西安聯絡處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陝辦事處,辦公地點也從一號院擴大到三、四、七號院,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後為八路軍駐陝辦事處黨代表。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鄧小平、博古、吳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和生活,白求恩、柯棣華和巴蘇大夫、史沫特萊也在此居住過。抗日期間,辦事處的主要工作是宣傳黨的抗曰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和政策,擴大統一戰線,組織抗日救亡運動,並輸送進步青年到延安參加革命。同時,為陝甘寧邊區和前方領取、采購、轉運戰爭物動全麵內戰,9月,辦事處奉命從1959年,一號院建為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如今其他舊址均已複原開放,開辟了陳列室,收藏陳列當年使用過的文件、證章、電台設備、新聞圖片、書刊和烈士手稿、照片等革命文物。目前,館存文物907件,照片3327張,回憶錄500篇。
多年來,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利用館藏文物、圖片和資料,為陝西各院校、中小學校組織開展活動和參觀提供場所,成為許多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課堂。曾在福州、南京等地舉辦《理想之路》圖片巡展。先後組織以“理想.信念”
為主題的宣傳小分隊,進院校、進社區、進機關開展宣講活動。針對未成年人特點,深入開展“我是小八路”生活體驗活動,獲西安市精神文明十大創新工程提名獎,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小講解員,被群眾親切喻為“當年紅色橋梁,今日傳統課堂”。
2005年,紀念館搶抓國家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紅色旅遊景區建設步伐。截至2009年底,國家累計投資5000餘萬元,紅色旅遊基本主體建設已竣工,紀念館占地麵積由5200多平方米擴大到15700平方米。在景區建設中,提出利用七賢莊十個院落建設五大功能區,即舊址展示區、陳列展示區、公共服務與休閑區、保護管理區和青年旅舍生活體驗區,全麵提升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景區教育與旅遊服務功能,精心打造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西北革命的搖籃——銅川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銅川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西北54公裏照金鎮。照金是20世紀30年代初,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西北地區創立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
1932年2月,劉誌丹、謝子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抵達照金,發現這裏進可奪取渭北,威脅國民黨在西北的統治中心西安,退可據險同守,是個得天獨厚的開展遊擊戰活動區。1933年3月初,中共陝甘邊特委在照金成立,4月初,成立了陝甘邊革命委員會。根據地的黨政領導機關遷駐距照金鎮約5公裏的薛家寨。這裏處於橋山山脈南端,海拔1600多米,中心地帶壁立千仞,整座山寨走勢雄奇,軍事上易守難攻。薛家寨共有四道寨子,一號寨子是當年陝甘邊遊擊隊一、三支隊駐地。二號寨子為當時的紅軍醫院和被服廠,三號寨子是紅軍當年的軍械廠,又稱“兵工廠”或“修械所”,四號寨子為陝甘邊特委駐地和供需倉庫。照金蘇區橫跨當時耀縣、淳化、宜君、同官等縣,麵積2500平方公裏,人口3萬~4萬。在鼎盛時期,紅色武裝割據區域擴展到陝甘兩省十四個縣,麵積達數萬平方公裏。1933年,國民黨陝西當局向照金蘇區發動猛烈進攻,在戰鬥到第六天時,由於叛徒出賣,紅軍戰鬥失利,薛家寨陷落。1933年8月14日,中共陝甘邊特委在照金鎮東南8公裏陳家坡召開了會議,批評了搞分散活動的錯誤思想,作出了統一指揮西北紅軍的正確決定。會議成立了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統一指揮紅四團、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和耀縣遊擊隊。陳家坡會議是一次扭轉西北革命局麵的關鍵性會議。1934年秋,紅軍和遊擊隊主力返回照金,全麵恢複並鞏固了照金革命根據地,直到新中國誕生。
1993年5月,陝西省委在照金鎮隆重舉行了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周年紀念活動,並決定在照金鎮修建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工程於1996年動工修建,2002年“七一”前完成了布展工程,2004年4月正式開館,占地10餘畝,展館麵積1116平方米。紀念館珍藏有土槍、麻辮手榴彈等革命文物40餘件,文獻資料80餘件,曆史文獻40餘份,圖片180餘幅,展版及創意畫300多塊,展示了根據地開辟、發展、壯大的全過程。照金革命紀念碑巍立山頭。站在平台上,險峻的薛家寨如巨幅水墨畫呈現眼前,綿延數十裏,四座千仞石屏並肩兀立,在絕壁上有四孔凹陷的天然洞窟,俗稱四道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