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延安鳳凰山革命舊址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對外開放的舊居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同誌舊居、紅軍參謀部舊址、中央機要科舊址等,共計有窯洞十孔,平房十八間。
鳳凰山革命舊址依托豐厚革命曆史資源,積極開展紅色旅遊,創新載體和形式,拓展途徑和渠道,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功能。
陝北的好江南——南泥灣革命舊址
南泥灣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裏處南泥灣鎮,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農墾事業的發祥地。1941年3月,/V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向我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再加上連年自然災害的侵襲和十多萬非生產人員的增加,使邊區的財政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毛澤東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讚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讚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毛澤東親筆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一場轟轟烈烈的生產自救運動就在陝甘寧邊區開展起來了。1941年春,三五九旅的指戰員高唱“一把老钁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了荒無人煙的南泥灣,打響了向荒山要糧的戰鬥。經過三年的耕耘,開荒10萬畝,生產完全達到了自給。1943年9月,毛澤東視察南泥灣時,高度讚揚了三五九旅艱苦奮鬥的精神。朱總司令在《遊南泥灣》詩中寫道:去年初到此,遍地是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初告成,戰士粗溫飽。熏風拂麵來,有似江南好。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其中《南泥灣》插曲傳唱全國,讚譽南泥灣是“陝北的江南”。
當年,在南泥灣一帶墾荒種田、開辦農場的還有中央組織部、中央管理局、中央西北局、邊區政府、邊區文協、中央黨校、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延安大學等單位。
1978年,延安革命紀念館在南泥灣修建“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展覽館”,係統展示了三五九旅在南泥灣的這段輝煌曆史。後又重新修建展館,調整陳列內容。目前,主要舊址有毛澤東視察南泥灣舊居、三五九旅旅部舊址、七一八團烈士紀念碑、七一九團烈士紀念碑、中央管理局幹部休養所舊址、南泥灣墾區政府舊址、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九龍泉、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等。
南泥灣的大生產時代已經遠去,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卻永遠彪炳史冊,昭示後人。
新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基地——橋兒溝革命舊址
橋兒溝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東5公裏處橋兒溝村,是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會址和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院址所在地,19%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兒溝革命舊址主要包括一座教堂和窯洞群,占地60餘公頃。天主教堂始建於1930年,教堂麵闊18米,高25米,進深33米,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教堂正麵立有3個塔樓,呈筆架型,內部並列兩排立柱,為三通廊式。教堂西側還有40餘孔石砌窯洞,建於1929年至1934年。1937年至1939年2月被辟為中央黨校禮堂。期間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1939年8月至1945年10月成為魯藝的演出禮堂。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六屆六中全會在橋兒溝召開,大會選舉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秦邦憲、劉少奇等為大會主席團成員,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批準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完全讚同毛澤東對15個月來抗戰經驗的總結和對當前抗戰形式的科學分析。六屆六中全會是黨的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毛澤東後來在黨的七大上講話指出:‘六中全會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
橋兒溝也是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1938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人聯名倡議,在延安成立一所以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藝術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4月10日,在中央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出席祝賀。1939年5月10日,毛澤東為魯藝成立一周年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8月,魯藝遷至橋兒溝。1940年5月,毛澤東題寫了“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新校名和“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八字校訓。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辦的第一所培養各種文化藝術人才的學院,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家,誕生了《黃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灣》等一大批在抗戰時期極富影響力的文藝作品。魯藝是新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基地和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