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省級愛囯主義教育基地(6)(1 / 2)

張騫(?-前114年),陝西成固人(今城固),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公元前114年病故,歸葬故裏,其墓地在城固縣城西2.3公裏處饒家營村。1983年5月,成立張騫墓文物管理所,1990年更名為張騫紀念館。

1956年8月,張騫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張騫紀念館被命名為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級風景名勝區。2006年5月,張騫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月,中國及中亞五國跨國聯合,擬將“絲綢之路”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張騫墓被國務院確定進人預備名錄。

張騫一生兩度出使西域,親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烏孫·

等國,曆時十七年,行程數萬裏,其遊蹤之廣、見聞之多,實為曠世壯舉。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隔絕的封閉狀態,在東西方之間鋪設出一條商業貿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友好往來之路,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並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作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

張騫紀念館氣勢雄渾,館內設有張騫生平偉績專題展覽,通過一幅幅連環畫、一段段文字,講述了張騫那充滿傳奇與挑戰的壯麗人生;展覽中的絲綢之路電子沙盤,直觀地再現了張騫漫長而又艱辛的西行之路。

張騫墓前至今還留存著一對珍貴的漢代石雕——石虎,它伴隨著墓主人經曆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墓前不同時期留下的石碑展示著後人對張騫的追憶和緬懷。

張騫紀念館與部隊、學校、機關團體密切協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為弘揚張騫精神、激勵後輩,城固縣每年都要舉辦張騫文化藝術節,當地至今還延續著清明節祭掃張騫墓、公祭張騫等民間文化活動。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勉縣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位於勉縣城西3公裏108國道邊,占地60餘畝,是紀念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相諸葛亮的祠廟。國家AAA級風景旅遊景區。1956年被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勉縣武侯祠始建於蜀漢景耀六年(263年),是全國眾多武侯祠當中建祠最早且惟一由皇帝(蜀後主劉禪)下詔修建的祠廟,其古建形式多樣,布景區內現有山門、樂樓、牌樓、琴樓、戟門、拜殿、大殿、崇聖祠、觀江樓、東西配殿等30餘座150餘間明清時代風格的古建築,有漢以來各時代碑刻91通、匾聯62方(副),其他遺存館藏文物65件,古樹名木35株。在眾多的文物當中,唐貞元十一年刻立的《唐碑》、嘉慶八年皇帝顒琰禦書的《忠貫雲霄》、晉代石琴、古柏及旱蓮最為珍貴。其中《唐碑》於1979局嚴謹有序,中軸對稱規範,建築規模宏大。

年被國務院公布為書法藝術名碑。古柏經專家測定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旱蓮被證實為世界稀有花樹,樹齡400餘年。整個景區古柏參天,環境幽雅,融建築、園林、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是陝南重要旅遊佳地。從古到今,到武侯祠拜謁的名人多不勝數,唐代嚴震,南宋陸遊,清代李調元、果親王、左宗棠等名人墨客都留有筆墨;周恩來、陶鑄、張震、楊虎城等來這裏拜謁。

武侯祠博物館自1983年5月對外開放以來,舉辦了《諸葛亮在漢中》、《諸葛亮生平事跡》、《大漢一人》、《勉縣遺跡》等展覽,並把《曆代名人與武侯祠》、《諸葛亮廉政思想書畫展》兩個展室作為永久性展覽;另外還根據諸葛亮的故事繪製了21幅壁畫,讓人們從中感受到精神感染和熏陶。同時,向中小學生免費贈送有關“三國”書籍及愛國主義宣傳資料近10000餘冊;深入中小學校舉行文物知識及武侯祠碑刻講座;邀請部分學校三好學生來武侯祠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座談會、研討會。

丹心永存——安康烈士陵園

安康烈士陵園位於安康城南黃土梁西段,大橋路南端,占地麵積75畝。背依牛蹄嶺,麵向漢江。

安康烈士陵閌始建於1950年,安葬烈士324名,其中有在解放安康牛蹄嶺戰役中犧牲的指戰員95名,三線建設中犧牲的鐵道兵和民工174名,革命烈士紀念碑,建修於1988年,紀念碑正麵由原55師師長符先輝將軍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