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文廟始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占地麵積2300餘平方米,建築麵積1400多平方米,自前到後作台階式上升,分為上中下三個院落,中軸線上自前到後依次排列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主體建築,中上院的東西廂房以中軸線為基準,分列左右,層次分明,保持了我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特征。
1984年,旬陽縣博物館成立,文廟即交由博物館使用。1984年開始文廟的維修T程,到2008年7月結束。博物館現收藏各個曆史時期的文物,通過《戰國秦漢文物展》、《新出土文物展》等基本陳列,展現了旬陽地區以中原文化為主,又融合了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再現了古代旬陽璀璨奪目的文化風采。
博物館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通過增設展廳、定期開展宣傳周活動,廣泛宣傳文物知識。利用重大節日、重大活動製作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材料、舉行有獎問答等形式開展教育活動。
骨埋秦嶺傳千古血灑東江育新人——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烈士陵園
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烈士陵園位於寧陝縣周家坪吊樓堡,與江口街隔河相望。1994年12月23日,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6年6月,在李先念、鄭位三、王震將軍的領導下,中原人民解放軍6萬英雄健兒兵分三路,突破了國民黨30多萬軍隊的層層包圍,轉戰到陝南地區,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我軍攻克鎮安縣城之後,國民黨當局在派重兵瘋狂追擊我軍的同時,又繼續搞和平欺騙,要我中原部隊派代表同其進行談判。8月7日,王震將軍派出幹部旅旅長張文津、旅政治部主任吳祖貽、中原軍區幹部毛楚雄三同誌為代表,前往西安進行和平談判。張文津等三位和談代表從鎮安楊灑廟出發,於8月10日途經寧陝縣江口鎮時,被國民黨胡宗南部61師181團無理扣留。黨中央對此非常重視,周恩來副主席在南京,葉劍英將軍在北平,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強烈抗議,延安《解放日報》對胡宗南的陰謀也進行了揭露。但背信棄義的胡宗南矢口否認事實真相,發出“就地秘密處決”的密令。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最後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審訊後活埋於洵河沙灘,慷慨就義。
1984年,在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經多方查找,終於查清了張文津等3位烈士遇害的時間、地點、經過情況,並找到了烈士們的遺骨。1985年6月,李先念在《紅旗》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向革命先烈學習,保持共產主義純潔性》的紀念文章,深切緬懷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位烈士。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汪鋒親筆題寫了“骨埋秦嶺傳千古,血灑東江育新人”的題同。
1986年,中共寧陝縣委、.寧陝縣人民政府決定在江口將烈士遺骨重新安葬,建立烈士陵園,立碑紀念。1987年6月修建了三烈士陵園。陵園長74米,寬26米,總麵積1924平方米。走進陵園大門,迎麵就是高高聳立的烈士紀念碑,碑座寬1.946米,高1.986米,分別標誌烈士犧牲的年份和建立烈士陵園的年份。碑座的正麵銘刻著三烈士的英雄事跡,碑座與碑身的聯結處為三層塔型,象征著三位烈士。碑身高7.814米,正麵鐫刻著“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烈士紀念碑”大字。陵園的最後是三烈士墓,墓地四周是楓香樹、雪鬆和柏樹,象征著烈士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陵園建成後,每逢清明節、“七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寧陝縣級機關、江口鎮機關、寧陝中小學、江口中小學等單位,組織幹部、職工和中小學生及廣大群眾到烈士陵園憑吊先烈,舉行人黨、人團、人隊宣誓儀式,學習三烈士的英雄事跡。
紅色商洛溯源地——商洛烈士陵園
商洛烈士陵園坐落於商州城北金鳳山腰,占地約34畝,始建於1953年。1988年5月被確定為陝西省·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先後被命名為哲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同防教育基地。
1927年4月和5月,中共商縣、龍駒寨兩個特別支部相繼建立,給長期在黑暗中鬥爭的商洛人民指明了方向。1927年底至1937年7月,共產黨員許權中率部兩進商洛,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烽火。1932年至1937年先後有五支紅軍轉戰商洛,在廣大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領導群眾,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抗戰時期,建立起中共商洛地下黨組織和遊擊武裝力量,同阻撓破壞抗日的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46年,中原軍區部隊北路突圍進人商洛,與陝南遊擊隊會合,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之後中共商洛地方黨組織及其領導的遊擊武裝,配合人民解放軍進行了解放戰爭,1949年11月商洛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