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房山雲居寺塔同時或前後修建的各類塔,從唐至遼代大約有10餘座,形成了當地著名的塔群。至今尚存的有七座,最早的一座為唐景雲二年(711)王璬(jiǎo)造石浮圖,最晚的一座為遼天慶八年(1114)建造的小型八角石塔。目前在雲居寺的北座遼塔,其四隅分別建有精美的小石塔,建築年代分別為唐景雲二年(711)、太極元年(712)、開元十年(722)、開元十五年(727),可見北塔塔基應是唐代遺跡。現存正中北塔將樓閣式、覆缽式二者結合為一,形製較異。有人認為再將四隅小塔統一起來觀察,則是金剛寶塔的雛形,可備一說。雲居寺各塔中,多數塔身都有浮圖或題記,是研究石經山和雲居寺的重要資料。
七、石刻法帖
石刻法帖是石刻中的一類,是我國書法流傳的形式之一,所謂石刻法帖,是指摹刻在石版上的書法,經捶拓、影印、裝裱而成的可供人效法或欣賞的作品。它與碑刻的區別,主要是在用途和性質方麵。一般說,法帖是選刻曆代帝王、名臣或名家的墨跡,以供人臨摹和欣賞,因而法帖具有“欣賞性”和“可效法性”,而碑刻則不然。研習用的法帖,起於何時,各家說法不一,現在所見最早的法帖則是北宋刻的《淳化閣帖》。
石刻法帖,每石高尺許,寬約二至三尺,每卷有標題,並附書者名,亦有摩勒年月的。法帖又有單帖和集帖之分。將多種古今名帖彙為一帖者稱“集帖”,亦稱“彙刻叢帖”或“套帖”。其中又有集曆代書家名跡和集一家多種墨跡之別。集帖一般都分為若幹卷,多者可達百餘卷。
石刻法帖在推動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石刻法帖興起以後,曆代都有摹勒印刷者,其數已不下數十百種,如宋代的《淳化閣帖》、《大觀帖》,元代的《樂善堂帖》,明代的《停雲館帖》,清代的《三希堂法帖》等皆是。
《淳化閣帖》,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命工刻石,又經捶拓,分賜大臣。其帖全10卷,均選自古代帝王、名臣、名家之書。其中王羲之、王獻之墨跡尤多;《大觀帖》,宋徽宗因見《淳化閣帖》版已皴裂,且王著標題多誤,特出內府所藏真跡,於大觀三年(1109)命龍大淵等更定編次,重摹上石於太清樓下,故又稱為“太清樓帖”。此帖前後標題及書者題名均為蔡京書。刻本較《淳化閣帖》高寸餘,每版前小字,上記卷數,中記版數,下記刻工姓名,惜裝裱時多被剪去,但亦可因此以辨真偽。
《樂善堂帖》,主要彙刻元代書家趙孟頫書法及顧善夫作品,少數為名賢集帖。顧信摹寫上石,吳世昌刻於延祐五年(1318)。其帖10卷,所收趙氏墨跡,就書法而言,均為精品,摹勒亦精。
《停雲館帖》,明人文征明編集,其子文彭、文嘉摹寫,明嘉靖十六年(1537)至三十九年(1560),由溫恕、吳鼒(zī)、章簡甫刻。該帖收集晉、唐及明代各家墨跡共12卷,與《真賞齋帖》,均為明代刻帖之佼佼者。
《三希堂法帖》,全稱《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清乾隆十二年(1747)敕梁詩正編次,均由良工刻就。帖集魏晉至元明的曆代名跡於一函,共32卷。其中因有清高宗(即乾隆皇帝)所得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種珍貴墨跡,故名其收藏室為“三希堂”。此帖初拓,濃墨烏黑,稱為“烏金拓”。道光初年,原石增刻萬字花邊,據此可辨拓本之先後。《三希堂法帖》刻石495塊,收有134人作品,現仍鑲嵌於北京北海公園悅古樓壁間。
上述刻石、摩崖、碑刻、墓誌、石經、法帖等類和未著重敘述的經幢、題名、題記等是石刻中的主要部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均以鐫刻文字為主。與此並行的另一類石刻則是各類石刻藝術品,如岩畫、畫像石、石雕和石窟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