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天一口酒,能活九十九

這句民諺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關於飲酒對人體益處的總結。這裏“一天”為“經常”之意,並不能機械的理解為“每天”;“一口”指“少量”而言,具體數量要按人的體質、酒的種類來定。一般說來,健康成人每次飲啤酒以不超過250克,葡萄酒不超過50克,白酒不超過25克為宜。“九十九”比喻長壽。

據曆史記載,我國造酒最少有四千年以上的曆史,並且酒的種類很多,由最初的米酒,發展為目前的黃酒、白酒、葡萄酒、啤酒、仿洋酒、果酒、藥酒、低度酒、無酒精酒等。

少量飲酒有益

明代李時珍指出酒具有“通血脈、散濕氣、殺百邪惡毒氣”的效果。其他書籍中關於酒能提神助興、消乏解疲、活血通絡、強筋壯骨、禦寒暖胃、引經升提,則更不乏其有。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少量飲酒能使神經興奮、肌膚溫暖,促進人體血液循環,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特別是以糯米為原料的米酒和以大麥芽作原料的啤酒,氨基酸和維生素含量很高,素有“液體麵包”之稱。它們含酒精極低,少量飲之不僅能降低膽固醇,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而且能補益心髒。

多飲有害

《本草綱目》中早有“過飲不節,殺人頃刻”的告誡。這是因為,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學名“乙醇”、醉酒就是大量酒精作用於人體神經係統出現中毒的表現。急性中毒者,輕則多言好動,重則喪失理智而死。據報道,1980年法國死於酗酒者達4萬餘人,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患和癌症的第三個主要死因。慢性中毒者,則表現為老態龍鍾、麵皮粗糙、皺紋增多、眼泡浮腫、紅鼻子等,最終導致早衰和短壽。這是酒精長期刺激腎上腺皮質,使其功能逐漸減退的結果。長期大量飲酒可直接危害於胃,引起胃粘膜糜爛發炎,甚至潰瘍出血;還危害於胰腺、肝髒、心髒、神經係統,引起脂肪肝、肝硬化、高血壓、動脈硬化、營養不良、記憶力衰退等。據科學家對嗜酒者的大腦進行測定,發現其左半腦組織疏鬆,腦細胞被破壞,給活動帶來障礙;加之酒精妨礙蛋白質和核糖核酸的合成,因此大量飲酒人的平均壽命要比不喝酒的人減少15年左右。

因此,酒要少飲、細飲、不可暴飲、貪杯、空腹飲。25歲以前的青少年最好不要飲酒,因為此時身體尚未發育成熟,飲酒會給他們的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泌尿生殖係統造成不可挽救的惡果。另外,飲酒時也不要抽煙,因為尼古丁可以加劇酒精的作用。

二、漫話啤酒

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經過糖化發酵後不經蒸餾而製成的飲料,有鮮熟之分。鮮啤酒含有鮮酵母,味鮮美,但保存期短;熟啤酒雖不含鮮酵母,保存期較長,但最好不超過3個月。從顏色上看,有濃淡之分。濃色啤酒又稱黑啤酒,淺黑色―味濃醇;淡色啤酒一般呈淡黃色,透明度較好。啤酒中酒精的含量約在4~6%左右。

啤酒的標簽上應有啤酒的名稱、注冊商標及生產廣名,出廠日期可從標簽上方的1至12個數字和下方的1至31個數字的剪口處來判明出廠日月。夏秋的啤酒,因天氣溫濕度高,貯存期最長以不超過半年為好。

啤酒的營養成分以蛋白質、維生素B族、葡萄糖、麥芽糖、供脂、脂肪等為主要成分。其性味微苦、甘。祖國醫學認為:苦能瀉能燥,屬陰;甘能補能緩,屬陽。故有醒脾開胃調和陰陽的功效。

啤酒中的營養物質雖對人體有益,但也是細菌的高級營養物質,很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通常市麵上出售的散裝啤酒,容易被飄浮於空氣中的細菌汙染,若無冷藏設備,在適宜溫濕度及貯存時間的影響下,進入啤酒的細菌就會很快地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使啤酒變質。瓶裝啤酒,雖然密封在有色的瓶子中,但在貯存銷售過程中,易受光照、溫濕度和長期存貯時間的影響;啤酒中細菌的生長繁殖並產生的毒素,同樣可使啤酒變質。有的人習慣嘴對瓶口飲用啤酒或將喝剩的啤酒又倒回瓶內,造成汙染,使啤酒變質。人們如果飲用了變質的啤酒,便會產生腹痛、腹瀉、胃腸功能紊亂等食物中毒症狀。再者,啤酒的乙醇含量雖屬低度,若痛飲過量,仍能使人發生酒精中毒。

為防止啤酒給人帶來不良後果,購飲散裝啤酒時,應注意新鮮,現買現飲。購飲瓶裝啤酒時,應注意查看出廠日期,澄明度,有無異物,是否變質。若有異色、異味、混濁、沉澱,說明啤酒已經腐敗變質,不能飲用。

三、佳節莫嗜杯中酒

欣逢佳節飲美酒,是人們的情理之舉。但嗜酒過度,或酩酊昏睡,或發生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反而有害。

《飲善正要》謂:“少飲為佳,多飲傷神損壽,人本性,其毒甚也。”的確,在各類酒品中,均含有濃度不等的酒精(如白酒60%,葡萄酒)5%,啤酒30%而人在飲酒後,當每百毫升血液的酒精濃度達80毫克以上時,即會出現醉態;如超過600毫升,則成“酒中仙”矣!李白鬥酒詩百篇,最終也隻落得體質日衰,六十許而終;陶潛黃花“杜康”癖,生下的後代卻是癡愚不敏……這都是長期大量飲酒,危害身心的結果。

詩人杜甫嗜酒絲毫不遜於李白。“往昔十四五,出遊瀚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十四五歲就稱為“酒豪”;進入老年後,他更拚命喝酒,在《曲江對酒》中就有“縱飲不拚人共棄”的詩句。他的結局更令人痛惜:在吃了一個縣令送來的牛肉(已變質)後,又飲用大量白酒,中毒而死。

白居易在我國文學史上也不愧為詩豪。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卻是一名嗜酒成癖的“醉鬼”。即使出門遠遊,也是“馬背仰天酒裹腹”。長此一往,他染上了眼疾,40歲時已有“書魔昏兩眼,酒病沉四胺”之感。55歲時,他曾寫了《眼病二首》,感歎到:“散亂空中千片雪,朦朧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看花。”正是由於眼疾的長期折磨,他的晚年極其消沉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