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疾病選食(二)(3 / 3)

肝炎患者需要供給補充的糖,但決不是愈多愈好,肝糖元的貯存限度一般是100~150克左右,超過這個量,吃糖再多也不能再增加肝糖元,多餘的糖會轉變成脂肪。隨著脂肪的過量形成,一方麵可以導致“肥胖症”,另一方麵脂肪在肝裏沉積可形成“脂肪肝”,結果會影響肝功能。

那麼糖的攝入量怎樣才能恰到適量?這要根據飲食狀況而定。飲食量正常的人,吃糖不必太多或根本不吃;飲食量減少正常的1/3時,每天額外攝入糖100~150克就足夠了;飲食量減少正常的1/2以上的人則要多食入些糖,同時還要補充一定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至於糖的種類,食用哪種糖均一樣,因為雖然糖的種類各異,但無論那種糖進入人體後,都要轉化成葡萄糖或其他單糖才能進一步發揮生理作用。所以根本不存在選擇哪種糖好的問題。應該指出的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肝炎病人或正常人,糖過剩及由此導致的“脂肪肝”、“肥胖症”屢見不鮮,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九、新的口號一戒糖

糖是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約供給人體總熱量的40—50,吃下的所有食物也都要轉化為葡萄糖後才能被體內吸收利用,因而有人把糖稱為營養的杠杆。但是近幾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了“戒糖”的口號,醫學家們指出,糖正在悄悄地威脅人類的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對23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發現食糖過多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喻之為一種比空氣汙染更嚴重的危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用糖量也開始上升,必須引起注意。平時過多吃糖,不但無益,還能引起多種“現代疾病”。

糖尿病

中年人患的比較多,其中吃糖過多是個重要原因。體內糖過量會使胰腺功能過早減退而導致糖尿病。國外有資料表明,在南非的印第安人,每人每年耗糖在50千克左右,糖尿病的發病率較高;而他們居住在印度的親族就很少得糖尿病,他們每人每年吃糖僅5千克左右。

心髒病

目前有一種新的說法,冠狀動脈栓塞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太多的糖而不是太多的動物脂肪,糖可刺激體內合成過多的膽固醇於血漿之中。國外有資料表明,在南大西洋中有一個聖赫勒納島,人們很少吃動物脂肪,但每人每年耗糖在45千克左右,心髒病患者的比例很高。相反,東非的馬賽部落,膳食大部分有肉,而心髒病患者卻很少。

乳腺痛

兩位英國科學家通過對20個國家乳腺癌調查資料統計表明,北歐各國65至74歲的高齡婦女乳腺癌的死亡率同食糖的消耗量成正比。這是由於婦女的乳房吸取葡萄糖比其他器官慢,因此需要胰島素的幫助。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升高時,胰腺將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實驗證明,這種物質有致癌作用。

齲齒的形成及牙齒過早脫落,是由於酸的腐蝕。口中某些細菌與糖發生作用後,能腐蝕牙表麵釉質保護層,使牙受到破壞。目前在發達國家中40歲以上的人,每年平均補牙14.226/次。

近視眼

這是因為過量食糖,使血糖含量升高,引起血液滲透壓降低,從而導致眼球的晶狀體和眼房水滲透壓的改變。當眼球房水的滲透壓低於晶狀體的滲透壓時,眼房水便會經晶狀體囊進入晶狀體內,促使晶狀體變凸,屈光度增加,造成近視。

肥胖

450克糖可產生1800卡的熱量供機體使用,而過多的糖就在體內轉變成脂肪儲存下來,使人發胖。肥胖者顯得雍容豐腴,鴨步蹣跚,行動諸多不便,還會招來多種疾病。

脾氣暴躁

美國醫學博士亨格福德通過對多動症患兒、鬧糾紛夫婦以及有危險性犯罪者進行試驗,發現脾氣暴躁與吃糖過多有關。如果給感情危機的夫婦調節飲食,減少糖和甜食後,他們之間的糾葛便可大大減少。

醫學專家指出,人們無法感覺到糖對人的侵害,糖的危害是逐漸積累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就注意減少吃糖量。

十、糖尿病患者家庭膳食指導

糖尿病患者在醫院治療是短期的,要鞏固療效,主要在家庭。飲食治療是首位,但適量活動也頗為重要。怎樣掌握自己的病情調配飲食呢?下麵給以原則的指導。

若所規定的食物不能飽腹,可多吃食含糖多蔬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芹菜、韭菜、豆芽菜等)。苦瓜、南瓜、萵筍葉、洋蔥有降血糖的作用,可每天食250—500克。維生素2對糖尿病有好處,也可適當吃一點。禁用糖或糖製品、果醬、蜂蜜、純澱粉、甜點心等。土豆、芋頭、紅薯等需吃可互換成主糧。

空腹血糖在250毫克以上的重型糖尿病者,一般需住院治療。若在家治療則在醫生指導下,可先試用3號飲食(主糧為250克),但烹調油減到10克,用胰島素或其它降糖藥物治療。在病情穩定,血糖、尿糖下降後也可試用上述方法,計算需要的熱量,選擇合適的飲食進行食療。含糖高的蔬菜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