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肉被加熱後,其色素被氧化成高鐵狀態,所以熟肉呈褐色的高鐵血色原,如煮肉顏色不變,說明血紅蛋白與肌紅蛋白已被細菌或病毒所破壞。
肉類由生到熟的色澤變化,主要是蛋白質的變化所致,如果動物全身瘀血或血液不凝固,則生肉色澤暗淡,煮了也不變色,這種肉不能吃,吃了會感染疾病或中毒。
8.鮮肉變黑不能食
鮮肉變黑的原因並非由微生物引起,而是由肉屍組織中酶活性引起肌肉組織的自然分解。蛋白質被分解後,釋放出硫化氫和其他不良氣味,同時肉的顏色變黑,鮮肉的皮下脂肪呈汙綠色,這種肉稱為自溶肉,不能食用。
9.肝病患者忌吃肝
肝髒是人和動物最大的解毒器官,動物體內的各種毒素,大多要經過肝髒來處理,排泄轉化、結合,從市場買回的動物肝髒,大多暗藏著各種毒素,肝病患者由於肝功能受損,難以及時分解掉這些毒素,這就會加重肝髒負擔,影響肝病的康複。
肝髒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和“化學加工廠”,可產生多種激素、抗體和免疫細胞等。而這些物質往往對身體有害,肝病患者食用後,無疑會受其害。
另外,動物肝髒內含銅量很高,肝病患者由於肝功能低下,不能協調地調節體內銅的平衡,過多的銅會在肝髒及腦組織內積聚,引起黃疸、貧血、肝硬化、腹水及發生肝昏迷而死亡。因此,肝病患者日常飲食應少吃肝為佳。
10.剛殺的豬肉不宜吃
屠宰後的豬肉都要經曆屍僵階段、成熟階段、自溶階段、腐敗階段。
在一般溫度下,生豬在放血1~2小時就進入屍僵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豬肉堅硬、幹燥,無自然芬芳的氣味,不易煮爛,又難以消化。
經過24~48小時後,才進入成熟階段。這時的豬肉柔軟、多汁,具有芬芳的氣味,滋味鮮美,易煮爛,也易消失,而且還能分泌出大量的乳酸,殺死有害的微生物。
繼續變化下去,就進入自溶階段和腐敗階段,這時豬肉即開始變質,直至最後不能食用。
11.豬肉有白點者不可食
豬肉中的白點,分布均勻,是由於豬囊蟲尾蚴寄生於豬體內所致。尾蚴外觀呈半透明囊胞,中心有一小白點,是囊蟲的頭部。囊胞狀如米粒,故亦稱“米豬肉”或“豆豬肉”。
這種肉如烹調處理不當,活的囊蟲可進入人體,在小腸中發育為有鉤絛蟲,絛蟲為人畜共患的寄生蟲,危害性很大,成蟲可長達1~2米,寄生於腸道,吸取營養,幼蟲可侵入人體各個部位,包括肌肉、內髒、腦部、眼部,因而可引起嚴重症狀,不少病人可以致死。
12.豬肉落水浮者不可食
豬肉脂肪多的部分,浮於水中,這乃正常現象,這裏指的是瘦肉。一般比重大於水,入水不浮為正常。
浮於水上者有兩種情況,一是肉已腐敗,內中有厭氣杆菌,使肉比重輕於水;一是肉中有大量囊蚴寄生,包囊中含有氣體,包囊過多,使肉浮起來,這兩種情況,肉皆不可食。
13.烤肉串不宜多吃
烤肉串常指用羊肉、豬肉、牛肉等肉類,切成片或切成塊直接放在火上烤熟的肉食品。然而,烤肉串所產生的不少有毒物質,對身體毒害很大。
這是因為在熏烤羊肉時,由於木炭、煤炭、鋸末等材料燃燒不完全,產生大量多環芳香烴類毒物,汙染了烤肉串,然後隨食物進入體內和機體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質結合,從而使機體的正常細胞失常而癌變。
因此,對於采用木炭、鋸末等燃料熏烤方法製作的烤肉串不能多吃,以防止胃癌、食道癌等癌症的發生。
14.炒豬肝不宜過於鮮嫩
豬肝含有豐富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A及鐵、鋅等多種營養成分,適合於夜盲症、視力減退、缺鐵性貧血等症的輔助治療,吃豬肝對身體有益。
豬肝是豬體內最大的毒物中轉站與解毒器官。烹調前,應把豬肝在清水中反複浸泡,以除去存留的毒物。但浸泡不能除去豬肝內所寄生的各種寄生蟲和某些致病菌,而它們經長時間加熱後,都可以被殺死。
因此,爆炒豬肝時,炒的時間應稍長些,炒老些,炒得過於鮮嫩的豬肝不宜食用。
15.涮羊肉湯不要喝
一些人以為涮火鍋的湯會聚了羊肉、肥牛、豆製品、海鮮等食品的精華,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但實際恰恰相反。
因為吃一頓涮羊肉的過程中,同一鍋湯要反複沸騰,其中已有的營養物質經過這樣幾十甚至上百次的沸騰,都已破壞。
此外,吃一次涮羊肉一般需要一個小時以上,這期間,火鍋裏會有很多食品在反複煮,比如配料,或是沒有撈出來的羊肉、肥牛等。
這些物質在高溫中長時間混合煮沸,彼此之間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這些食品反應後產生的物質對人身體不僅沒有益處,甚至還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
16.自死、疫死的禽畜不可食
疫死之畜身帶病菌,食之者易受傳染或中毒。人畜共患之傳染病有炭疽、鼻疽、口蹄疫、豬水泡病、豬瘟、豬丹毒、豬出血性敗血症、結核等。
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有囊蟲病、旋毛蟲病、豬弓形蟲病等。自死之疫,除傳染病外,大多與水、草、飼料有關。水、草中毒而致於死,其屍肉中必含毒物,故不可食用。
17.雞死足不伸者不可食
凡宰殺之雞,放血後,由於缺血缺氧,猛力掙紮,其腿多伸,體溫散盡後變為強直。雞疫死者足不伸,由於病毒侵襲,高燒中神經中毒肌肉攣縮,其肉中多含毒物,食之往往中毒。
18.有腫物的雞鴨肉不可食
雞鴨體內的腫物,腫瘤占的比例很高,能形成腫瘤性病灶的禽病如馬立克氏病、白血病、腎母細胞瘤等。
如患馬立克氏病的雞,常見肝、脾或卵巢腫大,可比正常器官增大數倍,患白血病的雞,肝脾和腔上囊可見到大小不一的腫塊,肝髒變化格外顯著,不僅質地變硬而且增大到充滿整個體腔。雞肉消瘦,品質下降,有的有黃疸。其他部位可能有轉移病灶。
這樣的雞鴨肉不能吃,如腫塊不大,或局限於內髒,肉的顏色質地正常,可棄去內髒,燉爛食用,不宜炒食。
19.不宜吃老雞頭
雞在啄食過程中,不斷將有害金屬及其他有毒物質儲存於腦組織裏,雞齡越大,這類物質儲存的越多,毒性就越強。
因此,雞頭不宜多吃,更不宜經常吃。即使要吃時,也要盡量挑選雞齡小些的,一般以1~2年的雞為好。
另外,實在愛吃雞頭,也應盡量不單獨吃,以與其他菜搭配做菜,搭配著吃為好。
20.製作雞湯不宜先加鹽
雞的本味是鮮美,製出的雞湯營養豐富。但如果在製作雞湯時不注意加放調味品的順序,會使製出的雞湯比較遜色。
製作雞湯的目的是為了使雞肉中的蛋白質、脂肪盡量多地溶解在湯中,隻有這樣製出的湯才鮮味醇厚,富有營養。
如果在做雞湯時,把食鹽投入湯中過早,因鹽有滲透作用,可使雞肉中蛋白質發生凝固,這樣既不能使蛋白質充分地溶解在湯內,又使凝固後的蛋白質對脂肪、水分、含氮浸出物等起了封閉和保護的作用,不能使營養物質更好地溶於湯中,可以說影響了湯的營養程度和鮮味。
21.不宜食用的動物器官
1.雞、鴨尾脂腺必須除淨。
雞尾脂腺或鴨尾脂腺即尾尖或雞尖,俗稱雞屁股、鴨屁股,它是儲藏病毒和致癌物質的“倉庫”。若過多食用“雞尖”,有害物質就可能進入人體。
2.雞、鴨肺必須除淨。
雞、鴨肺中的肺泡細胞能夠吞噬雞、鴨吸入的微小灰塵顆粒和各種致病細菌。雖然有些病菌可能被中性細胞消滅,但肺泡中仍殘留少量死亡病菌和部分活病菌。
3.牲畜甲狀腺必須除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