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麵主食
1.黴變的糧食禁止食用
大米、玉米的黴變主要是受到黃曲黴素的危害。一旦發生了黴變,經加熱處理很難將毒素破壞掉。因其在一般烹調溫度下不會被破壞,需在280℃時才發生裂解,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經淘洗很難洗淨。
人體食用該毒素後,輕者胃部不適、惡心、嘔吐、頭昏、全身無力,重者心慌、四肢癱軟、誘發癌腫,甚至有生命危險。
2.不宜多吃精細糧食
精細主食大多是含糖類、脂肪、蛋白質較高的食品,而這些精細食品中卻較少含有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物質。如果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質、高糖類的精細食品,且不吃粗糧,就會導致維生素、無機鹽缺乏症,影響身體健康。
玉米、高粱、小米、紅豆等一些粗雜糧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等物質,經常適當地吃一些粗糧,是預防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結腸癌等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3.不宜用冷水煮飯
穀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l、維生素B2、煙酸以及無機鹽類等,這是人體從膳食中攝取維生素的重要來源。
穀類食物所含B族維生素對高溫的耐受力比較差,冷水反複淘洗,又經高溫長時間蒸煮,使B族維生素大受損失。
大米經4~5次冷水中搓洗,用冷水燒煮,其中維生素Bl的損失約占70%左右。如事先揀米中雜物,一次開水過清,再加足開水煮飯。由於煮的時間較短,穀物表皮層營養物質少受搓洗破壞,這樣,米飯中B類維生素含量可大大增加。
4.不要將饅頭泡軟後吃
有些人(特別是牙齒不好者)喜歡把饅頭、燒餅等食物放在湯裏泡軟後再吃,認為這樣好嚼、好消化,其實,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吃法。
因為人體在消化固體狀食物時,咀嚼的時間越長,唾液分泌量就越多,越有利於潤滑和吞咽食物,也越有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
把饅頭等放在湯裏泡軟後吃,食物在口腔裏稍加咀嚼就咽進胃裏去了。長此下去,會使胃腸消化功能減退,引起胃病。
5.忌常吃方便食品
一般說來,方便食品如方便麵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少量味精、食鹽和調味品。其調味品如牛肉汁、雞肉汁、蝦汁中的牛肉、雞肉、蝦肉的含量很少,而且缺乏蔬菜。有的有菜末或菜汁,但量很少。因此,方便食品中並不具備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等較全麵的營養素。因此,人如果長期食用方便麵,就會造成某些營養素的缺乏而罹患疾病。
此外,有些方便食品還或多或少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品色素、防腐劑等。方便食品還有較多的油脂,容易氧化酸敗,攝入人體內對人體內重要的酶係統有一定破壞作用,經常攝入這類食物,會使人加速衰老。
6.禁多吃油條
在炸油條的麵內,除少許鹽外,還摻入了堿及明礬,油炸能爆發出二氧化碳,使油條膨脹鬆脆。
也就是說,每日吃50克一根的油條,一個月攝入的鋁超過600毫克,腦組織含鋁過多,使記憶力減退、行動遲鈍、智力減退、過早衰老。過多鋁的攝入,會導致老年癡呆症。
另外,炸油條的油大多是陳油,舊油不夠加新油,日積月累,這種老油含有致癌物質,對身體極為有害。
用新油炸的油條,少食無妨。
7.增白食品吃不得
市場上出售的色澤潔白的饅頭、花卷、包子、粉絲、銀耳和其他一些水發食品,在製作過程中,可能添加了一種叫作吊白塊的食品增白劑。
吊白塊的化學名字叫甲醛合亞硫酸鈉,它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分解為二氧化硫和甲醛。甲醛具有原生質毒性,它與核酸的氨基和羥基結合,使之失去活性,從而影響機能代謝,對人體的所有髒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尤以腎髒為甚,長期食用有較強的致癌作用,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質。
肉蛋水產
1.肉類最好不要炸吃
肉類食物在烹調過程中,某些營養物質會遭到破壞。而不同的烹調方法損失的程度不一樣。損失最多的要數蛋白質,在炸的過程中可達8%—12%,煮和燜時損耗小些。
維生素Bl在炸的過程中損失45%,煮時為42%,燜為30%;維生素B2在炸煮的過程中損失為18%,燜時為10%。
因此,在烹調過程中,燜損失營養最少,而煮要比炸好,另外,把肉切成肉泥與麵粉等做成肉丸子或肉餅子,其營養價值的損失要比直接炸和煮減少一半。
2.肉中有朱點者不可食
肉中有出血點,多係受傳染病侵襲的病畜肉。
以豬為例,豬瘟為病毒感染,病豬皮膚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指壓不褪色,內髒也有出血點。
豬丹毒為丹毒杆菌感染,皮膚出現稍隆起的紅斑,呈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圓形疹塊,肉的剖麵多汁,丹毒通過皮膚可傳染給人。
豬出血性敗血症係敗血杆菌感染,四肢皮膚有出血點,紅點密集似大紅袍,內髒亦有出血點。
豬瘟與豬出血性敗血症即使不感染人,但豬患病後,全身抵抗力低下,其肌肉及髒器往往伴有沙門氏菌屬的繼發感染,如烹調不當,可引起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
此外,病畜由於傳染病侵襲,經過高燒,營養物質的大量消耗,其肉的營養價值亦大大降低。
3.曝肉不幹者不可食
正常的鮮肉放在陽光下晾曬,很容易收潮而逐漸變幹,曝曬不幹之肉,往往是病畜受細菌病毒侵襲,血液中毒,凝血機製破壞,血液凝固不全。因為疫死之畜,往往來不及放血,以致肉中有血性液體,淋漓不幹。如炭疽病、敗血症和一些溶血性疾病等,都有此種現象,所以這種肉不可食。
4.臭敗肉不可食
鮮肉在氣溫較高環境中放置,即使組織中並無細菌存在,但由於組織中酶的活動,亦開始“自溶”,自溶使蛋白質分解出硫化氫和硫醇,產生惡臭。
在自溶基礎上,若再受空氣中雜菌汙染,迅速遭到細菌分解,臭敗肉最後形成一些蛋白質或脂肪的分解產物,如吲哚、硫化氫、硫醇、糞臭素、屍胺、醛類和酮類等,不僅奇臭而且有毒。
這時,肉的顏色也有變化,由於硫化物與血紅蛋白結合成硫化血紅蛋白,肉的表麵呈現暗綠色,脂肪層也有黑色汙點,肉的組織也鬆弛。此種肉絕對不能食用。
5.黃膘肉不可食
鮮肉呈現黃色有幾種情況。一是飼料,有些黃綠飼料中的黃色素溶解於動物體脂中,經生化反應後,呈現深淺不同的黃染,這種黃染一般會在鮮肉冷卻12小時後自然褪色,這種肉食之無妨。
二是肝膽疾病,膽紅素生成過多或排除障礙,導致血中膽紅素濃度增高,其脂肪、髒器可呈深黃或黃綠色;三是溶血性黃疸,如寄生蟲病、磷、砷中毒等,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引起溶血性黃疽,可使肉的皮下脂肪呈橘黃色;四是肝鬱血,營養不良導致肝實質黃疽可使鮮肉呈棕黃色。
總之,凡黃膘肉均不能食用。
6.紅膘肉不可食
紅膘是鮮肉,脂肪呈紅色。
紅膘肉有兩種情況,一是肌肉組織瘀血,由於肉屍放血不當或凝血緩慢,液態血瘀積於肌肉毛細血管中,呈現全身性瘀血,特別是凝血機製不全形成的紅膘肉,不能食用。
二是病原體感染,如急性敗血型豬丹毒,肉膘呈桃紅色。這種肉也不能吃。稍一不慎可引起接觸傳染。
7.煮肉不變色者不可食
鮮肉在常溫空氣中暴露時,呈鮮紅色或淡紅色。因為血色素為動物肉類色素,它和球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分布於肉類血液和肌肉組織中。血紅蛋白中的亞鐵離子很不穩定,在空氣中可與氧結合,形成鮮紅色的氧合肌紅蛋白和氧合血紅蛋白。所以鮮肉呈鮮紅色或淡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