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味精應避免受潮。
味精因含氯化鈉,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出現受潮結塊現象,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時間長了還會變質,出現異味。
26.料酒開啟後不可久貯
料酒的酒精度數較低,又屆釀造酒,很容易引起細菌的侵染,造成酸敗。尤其是在夏季,開啟後常被放在灶台旁邊,溫度較高,再加上與空氣長時間接觸,料酒會變得渾濁不清,產生酸味,不能再起到增香的調味作用。
所以保管料酒時,應注意將其放在陰涼通風處,最適宜的溫度為15~25℃。不能放在灶台上,啟開蓋後應隨時蓋好,且不宜久貯,既要防止細菌、塵埃混入,又要防止料酒變質。
飲食習慣
1.忌不吃早餐
早餐的營養質量對健康非常重要,因為大腦能夠利用的惟一能源是血糖,所以,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會使人的血糖水平降低,某些營養素的供應也會不足,從而導致大腦的興奮度降低,不能及時為神經係統正常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質能量。
另外,早餐損失的營養不能從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補充。因為早餐提供全天營養攝入量的1/3,如果早餐營養不足,長期下去,會出現營養缺乏症、缺鐵性貧血,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早晨不吃早餐,空腹過久,膽汁中的成分就會發生變化。膽酸含量減少,膽固醇的含量不變,從而形成高膽固醇膽汁。
膽固醇過高,就容易在膽囊中積累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膽結石。因此,早餐一定要吃,不要空腹去工作。
2.不宜吃湯泡飯
人體在消化固體狀食物時,咀嚼的時間越長,唾液分泌量就越多,越有利於潤滑和吞咽食物,也越有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
把飯和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裏稍加咀嚼就咽進胃裏去了。這不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受到充分刺激,唾液分泌得很少,使胃和胰髒產生的消化液也不多,並且還被湯衝淡了,吃進肚子裏的食物不能充分地得到消化和吸收。日子長了,就會引起胃病。
3.不宜邊吃飯邊看書
有些人習慣於一邊吃飯、一邊看書,這是一種不良習慣。
首先,人在吃飯時,胃腸道在大腦的統一指揮下,蠕動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
為了保證增加工作量的完成,胃腸道血管擴張,循環血量比平時增加數倍。這時候如果再看書,必然使大腦工作量增大,因而需要增加腦部血液供應量,這就勢必造成腦和胃“爭血”的局麵。
其結果,胃腸供血得不到充分保證,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係統運動減弱,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消化不良。同時,大腦的供血不夠充分,看書效率不高,容易造成腦疲勞,影響學習效率。
其次,邊吃飯邊看書,會使看書在大腦中產生的興奮狀態抑製食欲興奮狀態,使人食欲減退,並常會使人忘記咀嚼,大大延長進食時間。
4.不要邊吃飯邊看電視
吃飯時,幾乎全部消化器官都活動起來,消化液大量分泌,血液也會集中到消化器官裏去。如果邊吃飯邊看電視,大腦活動就需要供應大量的血液,使消化器官活動受到影響,妨礙食物的消化。
另一方麵,因為一部分血液已經流入消化器官,看電視時大腦血液供應就會不足,時間長了會感到頭暈眼花,結果是電視沒有看好,飯也沒吃好。
5.飯後8不宜
1.不宜急於吸煙。
飯後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機體吸收煙霧的能力進入最佳狀態。此時,吸一支煙的中毒量等於或超過平時吸10支煙。
2.不宜馬上吃水果。
飯後吃水果,水果中的單糖不易立即進入小腸而滯留於胃中,此時會因單糖發酵而致脹氣,發生便秘。故吃水果最好在飯後2~3小時或飯前1小時。
3.飯後不宜立即喝茶。
茶葉中含有大量單寧酸,能使胃內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
4.不宜放鬆褲帶。
飯後將褲帶放鬆,會使餐後的腹腔內壓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動度和韌帶的負荷量就會增加,從而易引起胃下垂,甚至有發生腸扭轉,引起腸梗阻的可能。
5.不宜馬上洗澡。
此時洗澡會使四肢、體表血流量增加,使胃腸道供血減少,從而使胃腸在飯後的消化功能減弱。另外,還會使腰圍增粗,小腹漸實。
6.不宜百步走。
百步走同樣會因運動量加大,加速肢體血循環量,減少胃腸道的血供,而影響胃腸的飯後消化功能。
7.不宜立即睡覺。
一則會使飯菜滯留胃腸中,不能很好消化,久之,誘發胃病、腸炎。二則,入睡後,人體新陳代謝率降低,易使攝入食物中所含熱量轉變為脂肪而使人發胖。
8.不宜馬上去排便。
飯後馬上去大便,屏氣、收腹,會使腹壓升高,胃黏膜、腺體受到擠壓,致使分泌功能紊亂、胃壁血流減少,造成消化不良。
時間長了,就會誘發胃炎、並會使胃潰瘍症狀加重。
6.早餐不宜起來就吃
人在睡眠時,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而消化器官卻仍在消化吸收晚餐存留在胃腸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漸漸進入休息狀態。
一旦早餐早吃,勢必會幹擾胃腸的休息,使消化係統長期處於疲勞工作的狀態,擾亂了蠕動的腸胃節奏。
人經過一夜睡眠,從尿、皮膚、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營養,早晨起床後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狀態。
所以,早起的人們不要急於吃早餐,起床後飲一兩杯溫開水,它對人體內器官有洗滌作用,可防止疾病發生。
7.不要用維生素C替代蔬菜
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C,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是不盡相同的。
在水果和蔬菜中,天然維生素C是以抗壞血酸和芸香甙起著協助抗壞血酸發揮作用的。而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是純藥物製劑,在效果上遠不如天然維生素C。
此外,服用合成製劑往往用量較大,若長期服用可在體內形成草酸,而這是形成腎髒草酸鹽結石的潛在威脅。相反,水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不會導致尿液中草酸含量過高。
8.小兒不宜長期吃魚肝油
為防治小兒佝僂病,首選的藥物應是維生素D,魚肝油中所含維生素D的量,小於維生素A10倍。如用魚肝油來防治佝僂病,在維生素D達到治療量時,維生素A已遠遠超過了需要量,就容易產生維生素A蓄積中毒。
維生素A中毒發病緩慢,常見症狀為毛發脫落、皮膚幹燥、奇癢、食欲不振、脂溢性皮炎、容易激動、口角皺裂、肝脾腫大及顱壓增高等症狀。
維生素D也能引起中毒,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血鈣過高、腎功能減退等。發生魚肝油中毒現象,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診治。
由此可見,小兒長期大量吃魚肝油,既非營養的必需,又存在一定危害性。
9.飲食不宜偏愛五味
食之過酸,會破壞體內的酸堿平衡,可能引起酸中毒。食之過鹹,勢必口渴大飲,加重心髒負擔,使心腎功能早衰,並會引起血管硬化,誘發高血壓等病。
食之過辛,易導致生瘡長痔或牙齦出血、牙齒鬆動;食之過苦,則可使食欲減退;食之過甘,能使身體發胖,膽固醇增高,易患冠心病、高血壓。
在飲食上做到五味不偏愛,並善於運用五味來調和人體的陰陽平衡,便可達到五髒不早衰、防病養老、延年益壽的功效。